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張維良:聽見好曲 酒量都漲
有人管他叫“中國笛王”,還有人稱他為“圣手簫王”。他是桃李滿天下的音樂學院教授,也是“吹”遍世界的笛簫演奏家,同時也是擁有上百首作品的民族音樂作曲家。他是最早發(fā)起并實踐“新民樂”的音樂家之一,不僅引進西方元素到民樂中,還用現(xiàn)代作曲技法創(chuàng)作笛簫獨奏曲和協(xié)奏曲。他就是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笛簫演奏家張維良。信報記者日前獨家專訪了張維良教授,聽他講述一個竹笛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長為笛簫大家的。
張維良喜歡民間音樂,他說自己從民間音樂里汲取了很多養(yǎng)分。唐銳攝
一毛七買回一支小竹笛
張維良就出生在蘇州,緊鄰魚米之鄉(xiāng)太湖。孩提時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張維良描述當時情形:“一鍋水燒開以后,把事先和好的面粉或米粉放進去,像糨糊似的,就吃那個。醬油也沒有,只能放點鹽。一人一小碗,哪里吃得飽!那個刮鍋底的人就算占便宜了?!?/p>
當時,張維良的父親是村支書,他要求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每人必須學一樣安身立命的本事。大哥希望當老師、二哥喜歡木匠、姐姐想學裁縫,后來他們的愿望都實現(xiàn)了。喜歡音樂的張維良,耳朵里都是收音機或者大喇叭里傳出的笛子聲,《我是一個兵》《揚鞭催馬運糧忙》是他最熟悉的旋律。于是,他對父親說:“我想學吹笛子。”
一天,爸爸騎著自行車帶著他來到蘇州市人民商場,買了一把笛子。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把笛子,正是這把價值一毛七的笛子成了張維良藝術生涯的起點。
笛子對張維良來說是童子功,他始終認為,學習樂器必須要練童子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發(fā)育,樂器也伴隨著你的成長,骨骼也跟著它的變化,包括鋼琴在內的所有樂器都一樣。我們拿起笛子的時候,它不再是外來的一個物件,而是像身體的一部分?!?/p>
笛聲成了鄰居“鬧鐘”
他練習吹笛子很著迷,每天鄰居們只要聽到他的笛聲,就知道已經(jīng)是早晨6點了,他的笛聲變成了早起的“鬧鐘”。
1971年,14歲的張維良憑借著吹奏技藝考進了蘇州吳縣文工團,成為一名笛子演奏員?!澳菚r候,我就開始掙工資了,一個月二十一塊五。第一個月發(fā)工資,我除了買一些專業(yè)書籍,還給爸媽買了一盒桃酥,他們高興得不得了?!?/p>
張維良回憶,從那時起直到考大學的七年時間,他跟著劇團走遍了江浙一帶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那時候,各個劇團都在一個院子里,蘇州評彈、越劇團、錫劇團、京劇團哪個團我都伴奏過,那幾年我接觸和吸收了大量的民間音樂戲曲音樂的營養(yǎng)。這些精神食糧對我后來的創(chuàng)作有著直接的影響,1982年我第一個創(chuàng)作作品《太湖春》就拿了全國第一名。”
考大學時血壓高得嚇人
張維良考音樂學院的時候,差一點因為高得嚇人的高血壓而被拒之門外?!昂芷婀?,那時候我的低壓一百二三,而高壓經(jīng)常是一百七八,就是查不出原因。”張維良回憶,盡管自己入學成績非常優(yōu)秀,但是當時學校開具了“該生血壓一直很高,不宜錄取”的通知單。
當時愛才心切的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表示了懷疑:“這么小的年紀,怎么可能是高血壓?先把他招進來再說?!庇谑牵瑥埦S良和另外幾個同樣莫名其妙患高血壓癥的同學住在一個宿舍,其中也有現(xiàn)在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張曉夫。張維良至今納悶兒:“邪門兒得很,吃藥打針都下不來,到后來稀里糊涂地就好了,直到今天血壓也非常正常?!?/p>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維良 中國笛王 圣手簫王 酒量 笛簫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