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深山里的“燭光”
———父母心公益基金的貴州鄉(xiāng)村教育模式
龍濤老師的音樂課
近300個學生只有8個教師,平均每人每周要上20多節(jié)課,這是貴州大山深處一所山村學校的現(xiàn)實,而這一情況在當?shù)夭⒉簧僖姟?/p>
針對鄉(xiāng)村教師缺少的難題,公益組織有了施展的空間,但短暫的支教或援建硬件設(shè)施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父母心公益基金的“燭光行動”另辟蹊徑,提供了創(chuàng)新方案。12月8日至12日,記者在貴州省晴隆縣的深山中實地探訪了該機構(gòu)的5個項目點。
“以前的學校沒有歌聲”
進入大田鄉(xiāng)蘭蛇坡小學的泥濘山道狹窄彎曲如羊腸,右側(cè)是深達數(shù)百米的山溝,左側(cè)山石嶙峋,路面密布碎石、泥濘與水洼,數(shù)公里的山路汽車足足走了3個小時。
記者在蘭蛇坡小學看到,在綿綿細雨帶來的潮濕陰冷中,孩子們排隊在不到20平方米的陰暗飯?zhí)美锎蝻垼缓蠹贝掖业鼗亟淌页浴?/p>
比硬件差更困難的現(xiàn)實是,這里缺老師。蘭蛇坡小學有52個苗族娃娃,在沒有“燭光行動”送來的“燭光教師”之前,只開設(shè)了一年級和二年級的課程,由兩位民辦轉(zhuǎn)公辦的老教師上全部課程,到了三年級,年齡大些的孩子就得到山下大田鄉(xiāng)中心校去就讀。
蘭蛇坡小學的偏僻阻擋了不少分配來的公辦教師。而本村的居民,大多外出打工,愿意留下的,因為考不上公辦教師或其他原因,又無法在學校任教,一些公辦老教師在此教學多年,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
公辦教師嚴重缺編也是當?shù)貙W校的共同問題。紫馬鄉(xiāng)龍頭小學是一所完小,共有學生274人,學校的公辦教師編制是17人,但只有5名教師。校長焦勝華說,每個老師一周要上二十五六節(jié)課,根本就沒有時間搞教研,“以前的學校沒有歌聲”。學校曾經(jīng)靠聘請代課教師來緩解困局,但代課教師們“今天來明天走,能找到有初中畢業(yè)水平的就不錯了”。
教師缺編不僅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還影響素質(zhì)教育。這5所小學中,一個老師要教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多個課程,至于美術(shù)、音樂、體育等課程,要么干脆沒有,要么就由非專業(yè)的老師教。安谷鄉(xiāng)四合小學的一位教師告訴記者:“過去,我們曾給孩子們上美術(shù)課,但有些孩子比我們還畫得好,怎么教?”
“不想讓我的孩子當留守兒童”
“掀起你的蓋頭來,讓我來看看你的眼……”幾十個二年級的孩子們將音樂老師龍濤圍在中間。這間教室里的角落里有一臺帶揚聲器的錄音機,孩子們坐在椅子上,龍濤播放音樂卡帶,讓男生與女生進行合唱比賽,場面十分熱烈。
這是光照鎮(zhèn)規(guī)模小學里的一堂音樂課。下課后,龍濤就將與父母心公益基金的負責人簽下一紙合同,成為一名“燭光教師”。
另一位“燭光教師”、28歲的張媛媛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她成為龍頭小學學前班的老師,開始全新的生活。
張媛媛是本地人,父母在她還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三姐妹嘗盡作為留守兒童的酸甜苦辣。長大后,都有著共同的想法:“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當留守兒童”。中專畢業(yè)后,張媛媛放棄了外出打工的機會,在龍頭小學當代課教師,每月工資400多元,微薄的收入無法維持生活,她只好離開學校。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燭光行動”招聘老師,于是報名參加并被錄用。今年9月,她再次回到龍頭小學任職,試用期月薪2400元左右,她與愛人都是教師,5歲的兒子跟她在龍頭小學念書。
像龍濤和張媛媛這樣愿意留在本地當老師的年輕人不少。今年5月,規(guī)模小學的燭光行動試點正式開始,招聘6名“燭光教師”,結(jié)果有100多人應(yīng)聘,數(shù)目之多讓校長龍江吃驚。這些年輕人因各種原因不能進入公辦教師的行列,大多都有某些方面的專長。
“只要有合適的待遇,山區(qū)的年輕人樂于留下來教孩子,我們?nèi)钡木褪沁@樣一個機會。我父親當了一輩子山村教師,他希望我繼承他的事業(yè),如今,我完成了他的遺愿。”龍頭小學燭光教師楊陽說。
“我們做的是‘資教’,而非支教”
“終于妥了。”李興成手捧合同,有點興奮。
李興成是蘭蛇坡小學的兩名“燭光教師”之一,與父母心公益基金簽訂的正式合同是6年,這意味著他將有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還有一份在當?shù)夭诲e的收入。他是本村人,今年32歲,畢業(yè)于興義市師范學院英語教育專業(yè),曾是山下大田鄉(xiāng)中學的英語代課老師。
簽訂合同后,李興成的試用期工資是2400元/月,轉(zhuǎn)正后將達到3000元/月。他的工資直接由父母心公益基金發(fā)放,每月有一筆“燭光獎金”,還享有外出培訓提高教學能力的待遇。
“這個待遇在當?shù)厥?lsquo;白領(lǐng)級’的。”父母心公益基金副秘書長于奇文笑稱,“這不是憑空制定的,為了把需求摸準,我從北京到貴州跑了30多趟。”
在晴隆縣的龍頭小學、四合小學和規(guī)模小學,父母心公益基金配備的“燭光教師”都是6名,既能教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還可以給孩子們上音樂、美術(shù)、體育等課。這些教師的基本待遇與李興成一樣,但績效工資與企業(yè)類似,干得越多越好,獎金越多。
“‘燭光教師’不是公辦教師,你覺得與一個公益機構(gòu)簽訂合同心安嗎?”記者問。
“我不擔心,我相信他們。”李興成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給‘燭光教師’做了職業(yè)規(guī)劃。”于奇文告訴記者,“6年的長合同本身就是一份保障。6年后,教師們既可以選擇繼續(xù)服務(wù),也可以選擇退出。當?shù)亟逃块T會優(yōu)先考慮將退出的燭光教師納入公辦教師行列。同時,我們會把優(yōu)秀的老師推薦給一些私立學校。”
在規(guī)模小學的燭光行動啟動儀式上,晴隆縣教育局局長張君凱保證:“他們與公辦教師會有同樣的地位。”
規(guī)模小學的“燭光教師”共有6名,他們的工資、獎金、培訓費用及燭光行動給學校管理人員和公辦教師的津貼加在一起,每年的支出近50萬元,按照6年的合同,父母心公益基金需要支付300萬元,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晴隆縣,除了規(guī)模小學,目前該基金已啟動和將啟動的還包括下者汆小學、蘭蛇坡小學、龍頭小學和四合小學,這需要大筆善款。
于奇文說:“我們募集的善款達到一定數(shù)額,就可以新開一個項目點。目前規(guī)模小學的6年費用已經(jīng)到位。”
于奇文對燭光行動的方案很有信心,他估計燭光教師的年流失率不會超過20%:“我們做的是‘資教’,而非支教。以往的支教模式是短期的,而教師本土化的好處是提供長期服務(wù)。”
“‘燭光老師’來了,我好興奮!”
下午4點多,早已放學的四合小學里仍是一片熱鬧,學校的棋類興趣室里擠滿了孩子,五子棋、圍棋、象棋……棋盤周圍是一張張稚嫩而專注的臉龐。
除了課程,“燭光教師”帶來了美術(shù)、音樂、棋類、舞蹈、剪紙、刺繡等興趣小組。這種以往從未有過的活動形式,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們。
“‘燭光老師’來了,我好興奮!他們教我們唱歌、畫畫……”規(guī)模小學6年級學生羅秋麗說,燭光教師讓她有了更多歡笑。老師們還會給他們剪發(fā)、洗頭,保持衛(wèi)生和清潔。
學校教育和管理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最直接的作用是減負。
“7個教師每人每周上30節(jié)課。”龍江描述此前最缺教師時的狀態(tài),所謂的“教研”,就是“大家坐著聊一聊”。而今,學校共有17位教師,每個教師每周平均上課十四五節(jié),負擔減輕,學校成立了專門的“綜合教研組”。而龍江本人得以從紛繁的課程中脫身而出,把學校的管理做得更加精細。
記者在蘭蛇坡小學采訪時,規(guī)模小學的4名燭光教師也在冷雨中趕到。“每周我們來一次,給孩子們上美術(shù)、音樂等課程。”其中一位老師告訴記者,“我們不怕苦。孩子們期待的眼神給了我們動力,讓我們堅持下去。”
編輯:曾珂
關(guān)鍵詞:父母心公益基金 貴州鄉(xiāng)村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