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歷史解密:中國古代的慈善資金來自何處?
四川雅安蘆山一場7.0級地震,使“慈善”的話題再度引發(fā)熱議。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慈善”的傳統(tǒng),早在西周時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已設立地官“司徒”一職。而且,災荒時期所采取的社會救助手段,被稱為“荒政”。
中國古代慈善活動怎么開展?
東漢時期漢獻帝劉協(xié)“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糜粥”
據(jù)《周禮·地官》記載,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職中,設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國民,安定天下。有現(xiàn)代民政部部長部分職能的司徒,為做好民政工作要采取6項措施,即“以保息六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所謂“慈幼”、“養(yǎng)老”、“振窮”、“恤貧”、“寬疾”、“安富”,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關愛兒童、老有所養(yǎng)、救濟窮困、撫恤貧苦、優(yōu)待殘疾、安撫富人,這些正是現(xiàn)代慈善概念中的具體內(nèi)容。
這一時期的慈善活動,主要由朝廷來帶動,災荒時期所采取的社會救濟手段,被稱為“荒政”。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很重視慈善工作。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左傳·哀公元年》記載,每次發(fā)生天災瘟疫,他都會親臨災區(qū),看望民眾,安撫孤寡,資助貧困。
以民間為主體的個人慈善活動的出現(xiàn),才是中國古代慈善事業(yè)進步的標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民間慈善活動比較簡單,行為之一是直接在路邊給需要救助者提供飯食,此即所謂“施粥”。施粥賑饑雖然簡單,卻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慈善行為,為中國歷代所繼承。
東漢末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秋,京畿大旱,災民遍野?!逗鬂h書·獻帝紀》記載,當時的皇帝劉協(xié)(獻帝),便安排身邊大臣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糜粥”。
民間施粥更為常見,過去俗稱“吃大戶”。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鬧饑荒,地方賢良人士“為粥于路以食之”?!段簳?middot;孝文帝本紀》記載,此舉救活了數(shù)十萬人。
一直到晚清,放糧施粥都是中國古代慈善家們的首選?,F(xiàn)代拍攝的清宮戲中,不時會有大善人,支起大鐵鍋熬粥賑濟災民的鏡頭。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古代的慈善 古代的慈善資金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