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成都晚報:“在家上學”? 先把“功利”拋一邊
專家觀點
教育渠道可以多元化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在家上學”作為家長的多樣選擇,應該通過立法來規(guī)范教育內(nèi)容、質(zhì)量評價、和體制內(nèi)學校接軌以及日后出路等問題,尤其是父母的資質(zhì)。
劉老師(教育專家):對這個現(xiàn)象,我想說三點。一、學習渠道多元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特別是科技日益發(fā)達的今日,它不會隨個人意愿而轉(zhuǎn)移;二、多渠道的學習及其方式,我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品質(zhì);三、民間小微學校的興起,只要符合國家法律,符合育人規(guī)律,可理解為是對政府主導學校的補充。
選擇“在家上學”還需要勇氣
一位“在家上學”的踐行者根據(jù)自己的體驗,表示這個選擇其實是十分艱難、限制條件多多的:
第一,你敢于放棄代表世俗所認同的價值觀念的一些東西:文憑、公務員、白領、安穩(wěn)、權勢、財富、豪宅、名車……
第二,你有比較充分的自由(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財務自由)。
第三,你真正懂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方向和任務;有耐性,喜歡教育,你會因整天和孩子在一起而開心、幸福;擅長教育,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你還得有成為教師的知識儲備。
第四,最關鍵的一條:你的孩子喜歡你、尊重你、佩服你,愿意讓你教,跟你學。
資料袋
“在家上學”風從美國來
1872年,美國頒布《義務教育法》,實施約100年后,人們習慣了這種大規(guī)模集約化教學模式的同時也開始意識到這種教學方式的刻板和機械化,致使受教育者缺乏個性、創(chuàng)造力和競爭力,“在家教育”開始正式走入人們的視線。至上世紀80年代初,逐步為公眾所接受,并逐漸波及到其它國家。有資料顯示,至2016年,在家上學的美國學生約有230萬人。
中國“在家上學”群體在擴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上個月發(fā)布《中國“在家上學”調(diào)查報告(2017)》,顯示“在家上學”群體規(guī)模不斷擴大,從 2013年至2017年,以年均 30%左右的速度在增長。截至2017年2月,密切關注并有意嘗試讓孩子“在家上學”的群體規(guī)模約為5萬人,其中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學生數(shù)約為6000人。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是“在家上學”主要原因。
鏈接
兩位家長的表白
他幻想著它(“在家上學”)有一天能夠生根發(fā)芽,和傳統(tǒng)的學校模式形成互補——而不是所有孩子都在一條人頭攢動、黑壓壓的路上擠……他用探索者來定義自己現(xiàn)在的身份,“有可能犧牲,也有可能就成了。面對未來,也必然要面對試錯。”(2016年《法制晚報》:在家上學聯(lián)盟|一場關于教育的家庭實驗)
物以稀為貴。當全社會千軍萬馬在大家看好的“高速公路”上擁堵之時,我兒子為何不走一條雖沒那么平直,可畢竟悠然從容、說不定還能風景這邊獨好的羊腸小道呢?當全社會人手一籮筐石頭和敲門磚之時,我兒子手里卻只有一棵芳香的小草,那時候很難說那一筐石頭就一定比一棵小草值錢了。再說,只要方向正確,走一走彎路、小路,未必見不到一路好風光。(“知乎”上一位踐行“在家上學”的父親)
編輯:梁霄
關鍵詞:成都晚報 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