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重男輕女思想下的留守女童:感覺自己被遺棄了
艾琳告訴記者,當媽媽第一次跟她聊起月經(jīng)的知識,她已經(jīng)懂得很多了。“我知道,我知道,我都知道?!彼@么回答。
她認為,在情感支撐方面,朋友對自己的影響最大,家人的影響很小。甚至在性方面,都是從朋友等渠道了解的。
據(jù)孫宏艷、張旭東等學者的研究,到了初二,留守兒童會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重要程度超過了母親。
對非留守兒童而言,排在第一位的傾訴對象是母親,第二位是同學朋友,第三位是父親。而留守兒童的第一位是同學朋友,第二位是母親,第三位是自己。46.3%的留守女童把同學朋友作為心里話主要傾訴人,比留守男童高10.8個百分點。
張旭東認為,留守女童來自同學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這種支持部分地緩解了她們的心理壓力。這可能是由于女生心理發(fā)育更早,情感更細膩敏感,更渴望人際溝通。
與陳菊見面時,該課題組的調(diào)研員明顯感覺到她的拘謹不安。這個17歲的四川姑娘說話時小心翼翼,雙手一直絞著衣服的下擺。每學期的家長會上,她對應的家長座位都是空的。
在中學軍訓期間,陳菊遇上了迄今最好的朋友,對方也曾是留守兒童。平日里跟媽媽吵架,她也會對好朋友傾訴。
最讓陳菊感動的是,在她生日前一天,班里一個同學組織全班同學給她寫了祝福語,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她。那是她第一次收到那樣“用心”的禮物。爸爸媽媽在她生日的時候,只是拿點錢給她,讓她自己買點什么。
對12歲的甘肅留守女童滕云來說,上學甚至比放假更有吸引力。
“我比較喜歡上學,班上有很多可以一起玩的同學?!彼龑Φ皆L的學者說,要是能讓自己實現(xiàn)一個愿望的話,她希望把我家搬到一個地方,一個離班里好幾個同學較近的地方。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群體研究”課題組訪談過一個眼睛受傷的留守女童。問她想不想治好眼睛,她回答說“不想”。原因是,如果眼睛沒有治好,爸爸媽媽就會定期陪她去醫(yī)院,如果治好了,爸媽就不會回來了。問她知不知道“留守兒童”這個詞,她表示聽說過,“留守兒童就是孤兒,就是爸爸媽媽不要了”。
編輯:梁霄
關鍵詞:留守 兒童 孩子 女童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