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李明新:感恩是一種美好的人性
11月24日,隨著一曲《感恩的心》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永和中心小學校園回蕩,全校400余名孩子在上午大課間做起“感恩操”。校長陳紹武介紹,2012年他在學校一個班級的主題班會上看到這套感恩操,很受觸動,推廣到學校大課間操。“我們這里的孩子不僅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免費營養(yǎng)餐,而且因為許多孩子家庭貧困,一路學習還要受到各種資助。古語講,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我們想用這樣的形式,從小讓孩子對‘要感恩’有所感知,能牢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師長的教導之恩?!?目前這套“感恩操”已被推廣到甕安縣的全縣中小學。(樊世剛 攝)
李明新
在北京小學,有一個我們堅持了多年的傳統(tǒng):每年的年初,我們會給即將畢業(yè)的六年級孩子集體過一次生日,邀請孩子的父母們一起參加。
6年級,12歲,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生命歷程的符號,它不僅標志著這些孩子將揮手告別童年,擁抱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時代,而且也該是一個少年深切地回味人生感動,珍惜師長深情,思考未來,追求新目標的時候了。
這就是北京小學緣何堅持多年舉辦這樣一場集體生日會的理由,我們想讓孩子在活動中學會感恩,想通過引導他們思考自己與父母、老師、社會甚至國家的關系中,對感恩有更深切的認識與理解。說到這兒,不免有人或生出這樣的疑問:教給孩子感恩不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嗎?為什么學校要來組織這樣的教育活動?
感恩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至今;“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名句常常在我們中國人耳邊響起。因此,在生活中教給孩子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內容。但是,作為教育人,我們也看到了這個時代的新問題。由于社會發(fā)展太快,我們的道德教育跟不上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再加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因此我們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上、特別是教會感恩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比如有的家庭長期溺愛孩子,導致一些孩子來到學校也把自己當成了“小太陽”“小公主”,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由于生活在優(yōu)越的條件中,一些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是父母輕而易舉就得到的,沒有什么可珍惜的。更有一些孩子把父母和家庭的教育不當一回事,沒有自覺培養(yǎng)起這樣的美德。
我曾聽說,有一所初中的一位同學要在教師節(jié)回小學上學的母校看望老師,她媽媽竟然阻止她說:“那個學校有什么可回去的?看什么老師,還是抓時間學習吧!”我特別想告訴這位媽媽,你讓孩子抓緊時間學的那些沒有道德內涵的知識,又有什么用!正是這樣的長期教育,使一些孩子根本沒有形成心存感激的意識,更沒有養(yǎng)成感恩報答的品質。
因此,學校有責任組織一些主題性的教育活動,非常明確地告訴每一個同學:學會感恩,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這是每一個青少年要培育的生命之花!
除了六年級孩子的集體生日會,在北京小學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也會通過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教育孩子要學會感恩,要知恩、惜恩、報恩!比如老師們會給孩子布置這樣的作業(yè):你了解父母和為你操勞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纳諉??你了解他們工作的辛苦嗎?你知道長輩為你付出的故事嗎?請拿出一個周末的一天,記錄長輩的這些故事;還會舉行主題班會,請同學們走上講臺,分享老師引導他思考這些問題后,他們是怎么做的:是否為生病的父母倒過水、捶過背、甚至做過飯?是否給生病的老師打過電話問候?是否曾心存怨言、頂撞師長?是否記得那些認識和不認識的曾經(jīng)幫助過你的人們?
我們通過這樣的引導,想灌輸給孩子這樣一種意識:一個人只靠自己,沒有任何人的幫助,是不可能健康成長的。我們生下來就不是孤立的個體,我們與家庭、社會、甚至與祖國有著割舍不了的責任。孩子們意識到這些,就會想著去理解自己父母的付出,感恩老師對他們的關愛,感恩同學與自己的友情。
在我看來,感恩是一種特別美好的人性,它能喚起人性的良知,讓人棄惡從善,喚醒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一個人只有懷有感恩之心,才能對父母孝敬,才能對關心幫助過他的親人、老師、領導、朋友有感激與回報,才能對自己生命成長有真切而謙遜的認識,才能對社會有自覺而慷慨的奉獻。一個人也只有內心生長了感恩之樹,才不至于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把良心倒向名利與金錢,而是浸濡在美好的情感世界中。
一個人一生不感恩,注定他走不好人生之路。所以,基礎教育一定要教會孩子去感恩。我們總說小學階段是為孩子未來幸福人生奠基,一個孩子只有心懷感恩,內心才會充實,才會幸福,才會強大!
(作者系北京小學校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明新 感恩 人性 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