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劉漢臣:這個大院兒有位“好院長”
劉漢臣和老伴徐瑞芳在“夫妻守望崗”值班
在前門街道前東社區(qū),人們經常看到一位老人忙碌的身影。熟悉的人見到他,都會親切地打聲招呼,有的說“好院長”好,有的說“掃把大叔”辛苦了!這位老人可不姓“好”,他叫劉漢臣,是和平里軍休所的一名軍休干部,還是第四屆“北京軍休榜樣”。
劉漢臣所住的崇文門西河沿215號院,是某部隊單位的公房,多年前一直由幾名士兵負責大院的勤務管理。2008年,因為撤編的原因,這些士兵被調走了,大院一時沒有了“管家”。士兵們臨走時不放心,想找人接手他們的工作。那時候,劉漢臣已經退休,他在這個院里住了30多年,在官兵和鄰居中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覺得,劉漢臣是這個大院“管家”的不二人選?!皠⒄?,我們走了,您來接班吧。”士兵們把“管理”大院的任務托付到他手上?!叭蝿章湓谖壹缟?,就要好好扛起來?!庇谑牵瑒h臣加入了居委會,成了這個大院的居民組長、樓長和院長。
修繕大院居民把家里鑰匙交給他
西河沿這個大院是上世紀70年代的老建筑,年久失修,基礎設施早已老化,隱患重重。2010年秋,政府資助維修改造。這原本是個大好消息,但推進起來卻困難重重。修老樓需要給整個大院“開膛破肚”,施工過程難免影響居民生活,只要有一家不同意,那就沒法開工。所以在修繕大院的時候,承包商提出一個條件——必須指定一個人來牽頭協助施工。這是一個苦差事,也是一塊硬骨頭,既要敢于擔當,也要善于協調,更要肯于付出。營房處長上門求助,劉漢臣二話不說,就把關系90多戶居民安危的任務接了下來。
工程開始了,院里堆滿了建筑材料,今天挖坑,明天推土,一群民工吃喝拉撒全在院里,電鉆、錘子的聲音震耳欲聾,塵土漫天飛揚……這些都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要說沒有埋怨,那是不可能的?!巴七M起來太難了。我們這個樓產權不屬于個人,住戶的流動性特別強,有人可能只住個一兩年就會離開,所以大家對于改善居住條件的意愿其實沒那么強烈,勸說他們配合修繕就很困難?!眲h臣說。
哪天到誰家里施工,都要提前溝通好,因為要改水改電,難免要到居民家里砸墻開洞,還要停水停電好幾天,這時候還要協調其他鄰居供水……樁樁都是讓人頭疼的煩心事。劉漢臣磨破了嘴皮子,有的居民家里,登門好幾次??粗@么不辭辛苦地奔波,大伙兒被感動了,也都信任他,很多人把鑰匙交到他手里,跟工人說:“我們白天不在家,你們施工就找劉政委吧,讓他給開門。”
整整60個日夜,劉漢臣以工地為家,既管居民出入安全,又管施工現場矛盾調解,靠敬業(yè)和付出感染了居民們,院里居民都說,老劉真的是一位勞苦功高的“好院長”。
現在,大院在修繕10年之后,建筑、設施又落后了,今年又來了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協調施工的任務再一次落到了劉漢臣頭上,可這次,他已經79歲高齡了。處理各種事務,依舊是千頭萬緒。從7月中旬到現在,劉漢臣瘦了整整15斤,女兒打電話來,滿滿全是心疼,他卻只想著把事辦好。
找工作找車位掃樓道他都管
大事如此,許多平凡的生活小事,劉漢臣也總能從點滴入手,一管到底。
他曾多次幫助失業(yè)人員完成再就業(yè),幫助干部子女解決上學入托等生活困難。大院里一位從私企失業(yè)的孫大姐,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劉漢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兩次主動拉著社區(qū)主任去她家上門走訪。一時沒有合適的崗位,劉漢臣就跟孫大姐說:“要不你先做個志愿者,參加社區(qū)志愿服務,你做了奉獻,大家認可你,跟你熟絡了,也好幫你找工作?!睂O大姐很信任劉漢臣:“行,劉叔,我都聽你的。”從那以后,孫大姐便在社區(qū)當了半年的首都治安志愿者。果然,大家慢慢就熟悉她了,也認可了她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tài)度,把她介紹到附近一家中醫(yī)院工作。后來,在劉漢臣的協調下,街道又給她介紹到一家國企工作,一個深陷困境的家庭有了新的希望。
此外,停車難也是大院居民一直頭疼的問題。跟前門東街一路之隔的某單位在附近開辟了一個內部停車場,劉漢臣一聽說,立刻上門找對方商量,終于從這個停車場里擠出20個寶貴的車位提供給大院的居民。
劉漢臣的另一個名字“掃把大叔”,則來源于他常年“承包”了樓道打掃的任務。其實,他住的是一樓,樓上本不關他的事,但劉漢臣平時總拿著掃把和抹布,掃掃灰塵,擦擦扶手,從一樓一直擦到六樓。還有掃院子、撿垃圾、維護公共衛(wèi)生、認養(yǎng)花池、綠化美化環(huán)境,他都是小區(qū)里的帶頭人。
在劉漢臣眼里,最簡單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還是堅持。近20年來他為居民書寫黑板報,大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播,小到提示天氣變化等,都成為他操心的內容。居民們都稱贊他是社區(qū)的“熱心腸”。
居民們都怕他以后“不住這兒了”
在劉漢臣的家里,掛著“全國文明家庭”的牌匾。劉漢臣的老伴徐瑞芳患糖尿病30多年了,在漫長的日子里,劉漢臣貼心相伴,并和老伴一起把子女培養(yǎng)成才。退休后的老劉學會做飯炒菜,洗衣服搞衛(wèi)生,家務活搶著干。一家人把徐瑞芳照顧得無微不至。
劉漢臣家里還有很多小紅帽,這些都是他和老伴參加志愿活動的“裝備”。崇文門西河沿215號院屬于前門東大街社區(qū),這里距離天安門很近,治安問題非常重要。近年來,東城區(qū)組建了一支群防群治志愿者隊伍,他們以“守望崗”為依托,有效協助專業(yè)部門發(fā)現并處置安全隱患,齊心協力開展平安守望工作,為重大活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駕護航。劉漢臣和老伴主動“承包”了一個“守望崗”,大伙兒都管他們叫“夫妻守望崗”。十多年來,凡遇到重大活動、傳統節(jié)日,劉漢臣和老伴就會穿上大紅色的工作服,戴上小紅帽、紅袖箍,來到“守望崗”。他們是這里的信息員、治安員、調解員、勸導員、宣傳員、排查員……不論是夏天的驕陽似火還是冬天的寒風凜冽,他們都堅持到崗,從不缺席。
現在,崇文門西河沿215號院的居民早已習慣了劉漢臣這個“好院長”幫他們張羅大事小情,對他已經形成了一種依賴感,甚至有時候還會有種擔心:“劉政委,哪天你要是不住在這兒了,這些事兒我們可找誰呢?”劉漢臣哈哈哈地爽朗一笑:“放心吧,我會在這兒住上一輩子,不搬家!”(記者 代麗麗)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劉漢臣 大院 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