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見證大變遷 見證大變遷
“畫出心,畫出情,畫出美好新生活”——西安農民畫繪出40年喜樂盼
新華社西安12月17日電題:“畫出心,畫出情,畫出美好新生活”——西安農民畫繪出40年喜樂盼
新華社記者都紅剛、李浩
冬日的陽光灑進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qū)農民畫展覽館,這里正展示著來自全國各地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280幅農民畫,奇特的風格、鮮艷的色彩、抽象的元素,仿佛在靜靜地向觀眾描繪40年來中國農民的喜樂盼。
64歲的雒志儉是鄠邑區(qū)農民畫的代表人物之一,負責此次展覽的評審工作。在他看來,農民畫40年來經歷了從主題到內容,以及表現元素等多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與改革開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日子越來越好,題材多得畫不完?!碑嬃艘惠呑愚r民畫的雒志儉興奮地說,自己的繪畫生涯一路伴隨著改革開放。
鄠邑區(qū)農民畫濫觴于20世紀50年代末,是最早興起農民業(yè)余美術繪畫活動的地區(qū)之一,彼時,新中國成立后的變化讓這里的農民對生活充滿熱情,在農忙之余,精通剪紙、刺繡的他們拿起畫筆和顏料,開始描繪著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缺啥想啥就畫啥。”雒志儉說,改革開放前,農民們畫得最多的就是豐收,那是農民的期盼。對豐收的渴望影響著繪畫元素和風格,與車一般大的玉米,與人齊高的白菜……這些夸張的表現手法,都是農民對“吃飽飯”的向往。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實,農民的日子開始發(fā)生了變化,期盼漸漸照進現實。此時,農民畫家的畫筆,開始指向了過去不敢想的內容,坐汽車、趕大集、辦養(yǎng)雞場、做小買賣等等。
漸漸地,生活能夠吃飽穿暖,有了錢有了閑,更多的農民加入畫畫的行列中。截至目前,鄠邑區(qū)共有2300余人參與過農民畫創(chuàng)作。傅蕊霞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畫作《焊接美好生活》,就是會焊接手藝的丈夫,通過努力為家里撐起一片藍天的真實寫照。
鄠邑區(qū)向北200公里,位于關中平原和陜北黃土高原接合部的陜西省宜君縣,雖是一個偏僻小縣,卻以當地極富黃土高原民俗風情的農民畫而享譽國內外,在英國、意大利、美國等多國的畫展上都曾出現過宜君農民畫的身影,夸張、抽象、符號化的表現形式使農民畫家被譽為“東方畢加索”。宜君農民畫家王秀清告訴記者,當地農民畫都是以剪紙為母版,每幅農民畫都同時伴有剪紙創(chuàng)作。
“我就畫我家里的生活?!蓖跣闱鍖ψ约恨r民畫的素材來源表達得很直接,村里剛開始種大棚蔬菜時,她就興奮地畫出《大棚菜》,村里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小轎車,她便迅速著筆描繪……
時間來到21世紀,在物質生活得到較大滿足后,農民畫家開始思考更多精神方面的表達,作畫的主題也漸漸多元起來:描繪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的《綠我家園》,鄉(xiāng)村生活和諧的《美滋滋》,老農夫學上網的《窗》,慶賀北京奧運會的《八月里》……
最令傅蕊霞得意的作品,是表達她對母親感恩之情的《耕讀傳家》:農家小院里,母親坐在磨盤上,一邊縫著書包,一邊溫情脈脈地望著女兒趴在磨盤上讀書。這幅畫的元素沒有夸張或抽象,寫實的表達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涓涓流于紙上。這幅《耕讀傳家》和描繪孝文化的《爺仨》等農民畫于2013年收入“中國夢”公益廣告畫,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
陜西省農民畫協(xié)會主席雷新宏說,畫天畫地畫自己,農民畫題材和內容元素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生產生活的變遷,畫出美好新生活,是農民畫家的樸素情感的真實表達。
農村電商處處開花,“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農產品遠銷海外,乘坐高鐵出行游歷萬水千山……通過一幅幅生動的農民畫,足以見證40年農村的巨變。雒志儉將一幅多人合作完成的19米農民畫長卷徐徐展開,取消農業(yè)稅、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精準扶貧等圖景都躍然紙上。
雒志儉說,農民畫畫的是農民的心,畫的是農村的情,壯麗長卷在繼續(xù),相信未來會繪出農民更多的喜樂盼。(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