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畫里有話 畫里有話
醫(yī)、食、住、學、走...兒童腫瘤患者為活路奔波
經歷了6個化療療程的涵涵正躺在媽媽的腿上,涵涵媽媽輕揉他的脊背。車怡岑/攝
食
芊芊的治療方案包括8個療程,歷時8個多月。前5個療程,她和其他孩子一樣,獨自在醫(yī)院住著。
每天凌晨4點,狄德豪就爬起來,用小火煨兩小時,熬出又稠又軟的小米粥。有時他也會煮南瓜粥或牛肉湯,給女兒加強一些營養(yǎng)。
6點,病區(qū)的鐵門緩緩打開,芊芊媽媽帶著熬好的粥走進去。她可以陪孩子待一個小時,幫女兒洗漱,拿早飯給她吃。
由于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好胃口對這些孩子說來,成了極端的奢侈。
食物的衛(wèi)生標準也非常高?;熕幬餁⑺懒税┘毎?,也讓這些孩子的免疫力趨近于零。芊芊很容易感冒生病。食物只能買新鮮的,煮到爛熟。
生日蛋糕也要吃得小心翼翼。楊海豐的兒子嘟嘟,7月底剛滿3歲。病友幫忙買了生日蛋糕,但主治大夫說,蛋糕能吃,奶油不行。嘟嘟鬧個不停。
楊海豐心軟了,用勺子沾著奶油,讓嘟嘟小小地舔了一口。
嘟嘟年初確診,患有神經母細胞瘤,至今仍住在血二病房里。他想吃疙瘩湯,楊海豐一手端著鍋,盯著鍋里的湯湯水水,一手舉著手機,瞅著網上搜索到的菜譜。孩子生病前,他很少下廚房。
大多家庭都買了消毒柜或消毒燈,給餐具一遍遍消毒。有的家長甚至每天早午晚,都要用酒精把地板擦一遍,把每一處縫隙都清理干凈。
樓上的“血四”病房里,住的是等待骨髓移植的孩子。一天三頓飯,家長拎著高壓鍋來來回回。鍋蓋甚至不能在病房外面打開,要直接拎進病房的消毒柜里。
有一個孩子,在做完骨髓移植后出了院。他父親獨自照看他,有一次沒時間做飯,在外面買了個包子給他吃。
這個包子引發(fā)了腸道排異。那孩子重新回到醫(yī)院,進了ICU病房,到后來便血,不久就沒了。提起這件事,家長們的聲音立即都壓低了,出現(xiàn)了幾秒鐘的沉默。
芊芊去做了一個核磁檢查,回來就感染了腮腺炎,可能因為大廳空氣不好,感冒病毒很多。一個腮腺炎又花11萬元,孩子在化療期免疫力特別低,一旦感染,住到醫(yī)院的單間里面,一天就是1.5萬元。
“居住條件不能太差”,這是家長們的共識。但對張麗會來說,租一個單間的負擔太大。
騰騰結束化療后,張麗會在兒童醫(yī)院附近租了一間屋子,與另一戶人家共用衛(wèi)生間和廚房。廚房的墻皮已經大面積剝落,因為潮濕,一整面墻上都有一米多高的霉斑。張麗會的消毒措施,只能是用開水煮一煮餐具。
夏天中午最熱的時候,張麗會坐在蚊帳里,給睡著的女兒扇扇子。騰騰睡醒了,揉揉眼睛,擠到媽媽懷里,看上去就和沒有生病的孩子一樣。
芊芊正在醫(yī)院里的階梯上溫習功課,她患有淋巴癌。為了節(jié)約資金,他們家現(xiàn)在住在遠在通州、由公益組織提供的救助站里。車怡岑/攝
騰騰的父親留在老家,打工賺錢,維持女兒在北京的醫(yī)藥費和生活費。每天晚上,父親都要和騰騰在視頻里聊聊天。網絡不好的時候,畫面卡得斷斷續(xù)續(xù),一段笑聲都要分好幾次聽到。
聊天的時間也很難固定下來,騰騰的父親有時忙著送貨,有時在客戶家里安裝空調。最忙的時候,他晚上八九點鐘都下不了班。等他放下貨物,拿起手機,千里之外的女兒,或許已經睡熟了。
在“維持”階段,很多家庭都和他們一樣,兩口子一個來北京,另一個留在老家。
馬延武夫婦卻選擇都留在北京,他們的女兒銘銘也已經結束化療,進入了維持期。馬延武一直想找個地方打打工,女兒的病以及在北京的生活費,將他的脊背壓得佝僂。他在老家的房子早已經賣掉了,現(xiàn)在欠著幾十萬元的外債。
今年春節(jié),馬延武家和另外兩家人,一起在出租房過了年。孩子不能吃酸菜餡的,他們包了兩種餡兒的餃子。出租房里沒有電視,三家人圍坐在一起,筷子拿起來,沒吃幾口,就都放下了。
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北京過年,大家胃里都已裝滿了苦澀。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孩子 腫瘤 北京 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