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誰操縱了北洋政治?各派背后都有帝國主義支持
學界所說的北洋時期,一般指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至1928年東北易幟,這期間的中國政治,因形式上主要操縱于袁世凱及其后繼者之手,亦可稱北洋政治。從大的線索而言,這其中經(jīng)歷了承認民國、洪憲帝制、參加一戰(zhàn)、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軍閥混戰(zhàn)、修約運動等節(jié)點,每一個節(jié)點背后都有紛繁復雜的政治斗爭。其復雜之處,不僅在于北洋派系內(nèi)部的爭斗,還在于列強勢力摻雜其間,各自培養(yǎng)自己的代言人,支持一派、反對一派,甚至有時候親自出馬,干涉北洋政治。
《九國公約》,于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訂,這標志著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日本在北洋時期欲控制中國的意圖是相當明顯的,從承認民國到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都可體現(xiàn)出這種趨勢
列強對北洋政治的干預,并非始于1912年1月1日之后,而是早在清末已經(jīng)開始。列強對北洋政治的干預,很大程度上是晚清時期爭奪勢力范圍和利益的繼續(xù),只不過面對了中國內(nèi)部新的形勢。各派政治勢力為了達成各自的目的和利益,亦有意尋求列強的幫助。究竟是誰操縱了北洋政治?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事件面前,因利益尋租的關(guān)系,并沒有絕對的主導者,但具體到某個案例上,總會有起主要作用的幾個國家或某派勢力的結(jié)合?;旧希毡驹诒毖髸r期欲控制中國的意圖是相當明顯的,從承認民國到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都可體現(xiàn)出這種趨勢。而美國則從承認民國開始一直試圖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努力,華盛頓會議則直接拆散了英日同盟,使得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后面臨著是否被列強承認的問題。1912年1月5日,孫中山發(fā)表對外宣言,呼吁“深望吾國得列入公法所認國家團體之內(nèi),不徒享有種種之利益與特權(quán),亦且與各國交相提挈”,這是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身份首次正式要求列強的承認。從此民國政府開始了為期近2年之久的尋求列強承認的外交歷程。
1912年2月21日,日本外務大臣內(nèi)田康哉電令駐英、美、俄三國公使,向三國政府提出了關(guān)于承認問題的備忘錄,就承認的條件征詢意見。日本所提條件內(nèi)容主要有:一、繼續(xù)尊重外人之一切權(quán)益;二、承認償還以往之外債;三、各國在承認問題上取一致行動。
日本對德宣戰(zhàn)后,侵占膠濟鐵路,攻占青島。趁列強無暇東顧之際,拋出了企圖全面稱霸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日本時任駐華公使日置益在得到外相加藤高明的親手訓令后,于1915年1月18日,要求晉見袁世凱。當日下午,袁世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日置益。日置益當場宣讀了二十一條要求全文,并要求中國全面接受,盡快答復。日本一直企圖向各國隱瞞真相,特別是對第五號(如,在中國中央政府,須聘用日本人,充為政治財政軍事等各顧問;須聘用多數(shù)日本人,以資一面籌劃改良中國警察機關(guān);在中國設立中日合辦之軍械廠聘用日本技師,并采買日本材料)的內(nèi)容極端要求保密,試圖穩(wěn)定在華有利益的各國,意圖取得各國的中立。2月15日,外交總長陸征祥會晤日置益,希望日本方面放棄第五號要求,但日置益予以拒絕。無奈之下,民國政府將“二十一條”全文電告協(xié)約各國政府,冀求引起各國注意,向日本施加壓力。英、美等國雖然對第五號要求表示關(guān)切,但此時各國多有求于日本,愿持觀望態(tài)度。
經(jīng)過多次談判,至1915年4月26日,日本向中國提出最后修正案,作出些微讓步。針對日本的修正,中國于5月1日提出修正案,在山東、滿蒙雜居、第五號要求等問題上堅持立場。此時,形勢已難調(diào)和。英國于5月4日照會日本,不希望日本與中國開戰(zhàn),希望日本遵守英日同盟的精神。在國際壓力和中國的堅決抵制下,日本最終同意放棄第五號要求,并于5月7日,向中國發(fā)出最后通牒,限9日午后6時答復。當時的毛澤東得知后,憤而寫下四言詩: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5月9日,最終中國接受了日本的最后通牒。
對華采取一致行動是列強在華盛頓會議上達成的共識
五卅慘案后,借助國內(nèi)激揚的民氣,北京政府于1925年6月24日向華盛頓會議與會國遞交照會,正式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北京政府在照會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自近年來,中國輿情及外國識者,僉謂為對于中國公道計,為關(guān)系各方利害計,亟宜將中外條約重行修正,俾適合于中國現(xiàn)狀暨國際公理平允之原則”。
在各國反應之中,英國的態(tài)度最為強硬,法國和葡萄牙次之,美國最為寬容,日本相對溫和。當時英、美政府分別將自己的建議案轉(zhuǎn)致其他有關(guān)各國,探聽他國是否贊同己見,由此引出了日本修正關(guān)稅聲明草案后的折衷方案。7月中下旬,日、英、美政府先后擬具各自的復照文本,基本上還是各唱各的調(diào),所表現(xiàn)出的立場與觀點相去甚遠。由于對華采取一致行動是列強在華盛頓會議上達成的共識,為了協(xié)調(diào)各方觀點,有關(guān)各國之間進行了密集的磋商。
歷經(jīng)兩個月的緊鑼密鼓的協(xié)商,有關(guān)各國終于消弭歧見,復照表示“對于中國政府修改現(xiàn)行條約之提議愿加考慮,惟務須中國政府以同等程度履行其保障外人權(quán)利之義務。同時警告中國政府必須證明愿意且有能力平息騷亂及排外煽動活動?!?925年6月24日的修約照會,標志著北京政府正式開啟修約運動的進程。拖延已久的關(guān)稅會議和法權(quán)調(diào)查會議終于先后召開,但可惜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結(jié)果。在與有關(guān)國家的修約交涉中,北京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單方面廢約的行動。然而,北京政府的虛弱地位,大大地削弱了其外交努力的作用。外交官們的勇敢行為,并不能挽救北京政府在國內(nèi)斗爭中失敗的命運。隨著北京政府的垮臺,曾一度很有氣勢的修約運動也就煙消云散了。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誰操縱了 北洋政治 各派背后都有 帝國主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