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長纓在手——揭秘第二炮兵某洲際戰(zhàn)略導彈旅
沉默的群山
山越走越高,路越走越窄,人越來越少——2002年夏天,軍校畢業(yè)的周濤坐著驢車到了“周邊山連山、頭頂一線天”的連隊,心都涼了。
太陽一露面,大家都出門,濕衣服搭在手臂上,或者舉著剛洗的鞋子,隨光線移動而移動。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為什么不搬出去?”周濤不解,被指導員白了一眼,“你把導彈豎到公園里去?”
即便是夏季,這里每天也只有兩個多小時能見到太陽。中士梁顯剛的記錄表明,第一縷陽光會照在飯?zhí)脡Ρ诘牡?塊瓷磚上,最后一縷則從窗戶下沿慢慢隱去。
而對于長期在全封閉陣地中守護導彈的官兵來說,像這樣“追太陽”也是奢望。他們畫了一幅紅太陽,每天清晨準時放上工作臺,準時向“太陽”打招呼:“新的一天,早安!”
山是陣地的屏障,也是劍的長鞘。
那年夏天,暴雨沖垮了營房,官兵們搶出槍支、文件后,沿著洪水漫過的小路急行軍上山保護陣地。排水、堵缺口,一天一夜沒有合眼,終于解除山洪對導彈的威脅。
從縣城趕回的營長,軍裝像是從泥里撈出來的,惹得軍犬狂吠不止。
“人都在吧?”營長問。戰(zhàn)士們回以中國軍人那句誓言:“人在,陣地在!”
當兵19年,王瑞杰就哭過那么一回。他說,這些年山里有了暖氣、電視機、自來水,很幸福。
第二炮兵某洲際戰(zhàn)略導彈旅高級工程師劉連軍為發(fā)射號手分析技術難題(2015年6月6日攝)。 新華社發(fā)(宋波 攝)
生而憂患
70多年前,在導彈首次亮相的二戰(zhàn)中,中國以落后的武器裝備贏得了一百多年來反對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并從中獲得建設強大國防的血火啟示。
面對西方國家的“核訛詐”,新中國決定發(fā)展導彈、原子彈。1959年7月,洲際戰(zhàn)略導彈旅的前身——中國第一個地地導彈營在北京成立,280名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隨即奔赴茫茫戈壁。
1963年10月,由作戰(zhàn)部隊發(fā)射的第一枚戰(zhàn)略導彈成功升空。時任導彈營參謀的高同聲回憶說,發(fā)射場上哭聲笑聲交織。
這枚被稱為“爭氣彈”的“東風一號”打破了外界“中國導彈永遠上不了天”的預言,也標志著作為當時最高技術的導彈與作戰(zhàn)部隊實現(xiàn)結合并形成了戰(zhàn)斗力——中國戰(zhàn)略導彈化解戰(zhàn)爭危機、捍衛(wèi)國家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莊嚴歷史,由此開啟。
中國航天和導彈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錢學森曾說,手中無劍跟手中有劍而不用,完全不一樣。
享受多年和平的后來者已經很難想象,如果當年沒有發(fā)展“兩彈一星”,如果沒有組建戰(zhàn)略導彈部隊,今天的中國會是什么樣。(記者張選杰 白瑞雪 李兵峰)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揭秘 第二炮兵某洲際戰(zhàn)略導彈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