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單霽翔:廖靜文的文化情懷
廖靜文在徐悲鴻的照片前 郭紅松攝
廖靜文,一位多情而堅強的女性。
作為徐悲鴻的妻子,她用一生來紀念與愛人朝夕相處的七年;作為博物館界任職時間最長、任職年齡最長的館長,她用生命來呵護紀念館中的文物;作為女人,她用弱小的身軀支撐起一片天地,把對丈夫的小愛化作了對文化遺產(chǎn)的無限大愛。
——編者
廖靜文給作者的部分信件 李韻攝
深夜,聽到廖靜文館長離去的消息,并沒有感到太突然,或早或晚這一天難免要來,她一生付出得太多,確實該好好休息了。
20多年來廖靜文給我的信,我都按日期保存著,居然有厚厚的一大摞。重溫這些充滿真情實感的來信,回憶和思念像潮水般在我腦海里奔流。
對文物的無限珍愛
第一封來信是在我與廖靜文結識后不久。1994年初夏,我到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后就去拜訪廖靜文。見面以后她談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徐悲鴻紀念館文物庫房的空調(diào)電費問題。她告訴我,“文革”期間徐悲鴻先生的部分繪畫作品因臨時存放不善而受潮,使一些文物受損,如今不能再因電費問題而傷害這些文物。聽著她憂心忡忡地述說,看著她充滿期待的目光,剛到文物系統(tǒng)工作的我,感受到了文物藏品在博物館人心中的分量,更感受到徐悲鴻紀念館的文物藏品對于廖靜文的特殊意義。
徐悲鴻先生不僅是享譽中外的著名畫家,而且他愛好收藏,尤其喜歡藏畫,常常舉債購買,不計得失,特別是想方設法購藏可能流失國外的珍貴文物。他在《悲鴻自傳》中說:“吾愛畫入骨,以愛畫故學畫,雖屢空,而百方借資購多畫,中國藏歐洲名家作品之多,以吾為第一。”例如1937年,他在香港一位德籍婦人處發(fā)現(xiàn)了《八十七神仙》卷,即以一萬元現(xiàn)金及7幅自己的作品,將此件可能流失的國寶購回。后來此畫卷被盜,為了重新購回,他日夜作畫籌款,先寄了20萬元,后又寄去了自己的數(shù)十幅作品,才將這一國寶購回。
廖靜文在徐悲鴻去世后,毅然決然將先生創(chuàng)作的《巴人汲水》《漓江春雨》《風雨雞鳴》等1250余幅歷年作品,和其收藏的包括《八十七神仙》卷在內(nèi)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作品1200余件,還有圖書、圖片、碑帖、美術資料等上萬件文物無償捐獻給國家;為了籌建徐悲鴻紀念館,又將徐悲鴻和她共同生活的四合院故居也捐獻給了國家。毋庸置疑,這批書畫是一筆無比珍貴的文化財富,而廖靜文的捐獻也是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史上的一項壯舉。
廖靜文告訴我們,作為館長,她為保護這些文物藏品,數(shù)十年費盡周折。先是作為紀念館的徐悲鴻故居因北京修建地鐵而被拆除,文物被迫異地保管;后在“文革”期間這些珍貴文物險些被紅衛(wèi)兵燒毀,由于國家領導人制止才幸免于難。20世紀70年代初,為了籌建新的紀念館,她親自奔波于有關部門辦理手續(xù),整整用了10年的時間,終于在1983年將徐悲鴻紀念館立在新街口北大街。在這一復雜的歷史過程中,在不斷出現(xiàn)的困難面前,她一直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堅守自己的崗位和責任,努力守護著這些珍貴遺產(chǎn),確保徐悲鴻紀念館的文物藏品無一遺失。
聽了廖靜文對往事的回憶,我們既為徐悲鴻先生為國家、為民族作出的貢獻所感動,也為廖靜文幾十年如一日保護文物的執(zhí)著所動容,更感到自己必須為保護這些珍貴文物,多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我們當即答應馬上研究解決此事。后經(jīng)過協(xié)調(diào),徐悲鴻紀念館文物庫房的空調(diào)電費問題得以解決。
一個月以后,我接到廖靜文的來信,信中再次談到了電費問題:“我深深感激立即解決了我館4年來未能解決的倉庫電費問題,悲鴻的作品將不再處于嚴重損壞中。4年來,我請求了多少次,也在夜深人靜之際流過淚,哭泣過?,F(xiàn)在我可以比較平靜地來看待我的工作了。”讀到這封信,我們既感動又內(nèi)疚,機關人員對于基層的需求往往缺乏體會,對文物的感情更遠不如廖靜文那樣深厚。
2002年,北京市規(guī)劃委員會在研究新街口地區(qū)城市建設詳細規(guī)劃時,考慮到位于西城區(qū)新街口北大街53號的徐悲鴻紀念館建成于1983年,展覽場地嚴重不足,保管環(huán)境需要提升,安防系統(tǒng)亟待加強,為此決定為徐悲鴻紀念館預留擴建用地。廖靜文得知這一消息后十分激動,不顧年邁又到投身新的紀念館建設中,親自審查新館建設方案,現(xiàn)場督查工程進度。建成后的徐悲鴻紀念館將由原來的2層擴建成4層,藏品保管和陳列展覽的條件將大為改善。幾年來,廖靜文一直憧憬著徐悲鴻先生的繪畫作品在新建的紀念館里得到更好地保藏與展示。遺憾的是,她未能等到新館建成,無緣親眼看到新館開館,念及于此,每個人都會為之心痛。
2006年6月8日,作者看望廖靜文。作者提供
對事業(yè)的無限忠誠
1994年8月,我接到廖靜文從青島黃海飯店寄來的一封長信。信中道:“我雖然身在青島,但仍系念著北京,系念著悲鴻紀念館的工作。悲鴻過早逝世,使我有責任來繼承他未盡之志。弘揚他的藝術思想,保護他的作品,培養(yǎng)他所倡導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人才……為美術事業(yè)竭心盡力。工作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它使我在失去悲鴻后,仍能堅強地生活著。”在信的最后,她再次強調(diào):“生活給了我很多苦難,工作卻給了我很多歡樂,雖然,工作中也難免有困難,有痛苦,有斗爭,但是它使我感到生活的真正意義。”讀了來信,我十分感動。感動于她對徐悲鴻先生的深情,感動于她對工作的渴望,更感動于她克服困難的決心。
帶著這樣的感動,我們又去了徐悲鴻紀念館,再次征求還有什么困難需要協(xié)助解決。廖靜文說自己已經(jīng)擔任了30多年館長,如今已是70多歲,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是總放心不下紀念館,離不開徐悲鴻先生的作品;同時由于年齡越來越大,上下班路途遠,頗感力不從心。
考慮到廖靜文對于徐悲鴻先生作品的深刻理解,對于紀念館事業(yè)發(fā)展的責任擔當,我建議她不要考慮退休問題。后經(jīng)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同意廖靜文擔任徐悲鴻紀念館的終身館長,并且為她配備了專用車輛。此后,她在徐悲鴻紀念館館長的崗位上,又兢兢業(yè)業(yè)地辛勤工作了20余年,成為博物館界任職時間最長、任職年齡最長的館長。
1995年6月18日,是徐悲鴻先生的100周年誕辰紀念日。北京市文物局積極組織和參與籌備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大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展覽,以及成功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紀念文集和紀念畫冊等。那段日子廖靜文極為繁忙,不僅多次與我們討論每項活動的細節(jié),而且親自到會場、展場和現(xiàn)場指導,還要邀請來賓、會見友人、接待記者,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當一系列的紀念活動結束以后,我看到,她寫滿倦容的臉上綻出了欣慰的笑容。
幾十年來,懷著對徐悲鴻先生的無限思念,廖靜文不遺余力地推廣徐悲鴻藝術思想,主持出版了多種徐悲鴻作品畫集。為了讓更多的民眾能夠有機會感受徐悲鴻藝術的魅力,她積極將徐悲鴻畫展送到國內(nèi)外許多城市。
每次外出舉辦展覽,她都不辭辛苦,經(jīng)常忍著雙腿腫痛,連續(xù)幾天坐在展館為觀眾簽名,有時還親自為觀眾講解。
1995年8月,廖靜文帶著徐悲鴻畫展去了上海,隨后又去了宜興、南京等地。途中給我來信寫道:“我每天坐在展覽門廳為觀眾簽名,從早至午,從午至閉館,觀眾一直排著長隊,十分感人。”“在南京和上海時酷熱難當,同行的五個人,四個都先后病了,只有我一個人始終沒有停頓下來,我為數(shù)萬人簽了名,接待了許許多多觀眾、朋友。”廖靜文是在她的專著《徐悲鴻一生》上為觀眾簽名,一簽就是幾個小時,由于長時間簽字,我看到她的手指關節(jié)都腫脹了起來。而同事們告訴我,每次一回到館里,她就要求將所有售書收入全部上繳財務。
每次遇到重要展覽,她就會來信告知,因此我有幸多次陪同她參加在各地舉辦的徐悲鴻畫展開幕式。從無錫、蘇州,到沈陽、大同,再到宜興、廣州,我總能看到她在不知疲倦地工作。展覽開幕式后,廖靜文都會耐心地向嘉賓們介紹展出的徐悲鴻作品,從素描、國畫到油畫,詳細說明每幅作品選取的創(chuàng)作題材、特定的地域景致、采用的藝術手法、形成的獨特風格、展現(xiàn)的筆墨韻味。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就是我眼中廖靜文的生活狀態(tài)。2009年3月2日,她來信說:“我今年已86歲,又久患糖尿病和心臟病,時不我待,總想在生前爭取多為徐悲鴻紀念館做一些工作。”2011年4月14日,她又來信道:“悲鴻逝世已58年,在我經(jīng)歷坎坷的人生中,努力為悲鴻的藝術得到宣傳而努力不懈。”2012年3月30日的信中說:“我雖年已九十,但仍健康如恒,每日清晨到館上班,只是對悲鴻的懷念,老而彌深。”2014年4月18日,她說:“人的一生匆匆流逝,我今年已91歲,而悲鴻逝世已60多年,我晚年尚能為悲鴻工作,深自慶幸。”在廖靜文生命的最后幾年,我感到她已經(jīng)是在掐指計算著時間,爭分奪秒,傾盡全力地投入工作。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廖靜文 文化遺產(chǎn) 文物 徐悲鴻 單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