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曬曬焦裕祿的工資單
新華網(wǎng)鄭州5月1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 宋曉東)褪去“人民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耀眼的光環(huán),焦裕祿和普通男人一樣,上要贍養(yǎng)老人,下要哺育幼兒,承擔著家庭的責任?;氐蕉兰o五六十年代,那個焦裕祿生活著的時代,工資收入幾乎是每個家庭全部的收入來源,想知道縣委書記焦裕祿的收入有多少,焦家的經濟條件又如何,看看焦裕祿的工資單,可能就會真相大白。
1952年,國家進行工資制度改革,全國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自上而下分為29級,工資隨級別而定,當時作為縣委書記的焦裕祿被定為14級干部。“我記得,當時我是21級干部,一個月工資是51.5元,焦書記因為級別比較高,一個月工資有130多塊錢。”時任蘭考縣委宣傳干事的劉俊生說。
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作時的工友張興霖回憶,當時每個月他的工資只有50多塊錢,但是由于當時物價低,所以他們的生活還是相對富足。“我當時已經是高等工了,工資也不到60塊,很多工人當時只有40多塊錢。”張興霖說,“那時候工資低,物價也低啊,我記得一斤豬肉好像才幾毛錢,早上在外頭個吃早飯,吃油條、喝粥也就幾分錢。”
很明顯,當年與大部分普通工人相比,作為領導干部的焦裕祿已經算得上是“高收入”了,但是在那個物資稀缺年代,憑票購物的“票證經濟”中卻存在“有錢吃不飽飯”的尷尬情況,焦家就是其中之一。
“計劃經濟時代要憑票購物,糧票是按照職務、工種配給的,當時工人分糧多,干部糧食少。我記得我一個月有59斤糧食,焦主任是干部,一個月只有22斤糧。”張泉生回憶說。張泉生1958年到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作后,與焦家是鄰居,當時的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械廠一金工車間任主任。“吃不飽啊,焦主任家當時人口多,2個大人,2個老人,還有孩子,就那么點糧食怎么吃得飽啊!”張泉生說,“我家沒有孩子,就兩口人,口糧還多,有時候想幫幫他們給他們點糧票,但焦主任從來沒要過。”
“有錢買不到”的現(xiàn)實無奈中,焦家人日子過得清苦也就罷了,但“高工資、低消費,有錢沒地兒花”的情況下,焦家卻沒有存到任何積蓄。焦裕祿去世的時候,除了腕上常年帶著的那塊手表以外,沒能給家人留下什么物質遺產。這不得不讓人猜疑,焦裕祿的“高工資”都花哪去了?
焦裕祿曾連續(xù)3個月住在蘭考縣葡萄架村大隊調查情況,葡萄架村大隊會計孫世忠回憶,3個月里焦裕祿每天都會交一斤二兩的糧票和四毛錢作為伙食費,“趕上老百姓家里有啥就吃啥,好的時候能吃到饃,有時候就吃蘿卜纓子、木薯干什么的。”劉俊生說:“焦書記每次下鄉(xiāng)不但交的伙食費只多不少,有的時候碰到農民家里條件差的還會給錢資助。”
洛陽礦山機械廠工人吳永富第5個孩子出生時家里經濟困難,焦裕祿送去了10元錢;工人劉輔臣妻子生了小孩,想喝點小米稀飯,焦裕祿把家中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大方慷慨的人,在回老家時居然因為經濟拮據(jù),沒能按照家鄉(xiāng)的風俗給初次見面的侄媳婦包個紅包。
錢都花哪去了?清清楚楚的工資單背后卻是一堆理不清的“糊涂賬”。然而,正是這筆連焦家人,甚至焦裕祿自己都算不清楚的“奇怪”賬單,老百姓卻能給你講個明明白白。
編輯:付鵬
關鍵詞:焦裕祿 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