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林散之題款“耳”字由來
林散之自幼與藝術(shù)結(jié)緣,3歲便愛在案頭涂鴉,5歲就能對物寫生、塑泥人,天賦盡顯??擅\弄人,中耳炎讓他左耳微聾,這一遺疾伴隨終生。
43歲那年春天,林散之去和縣拜訪好友谷沆如,未遇后被刁遁庵邀至家中。小院里紫藤花開得正盛,二人在花下煮茶對飲,談起日軍入侵帶來的災(zāi)難,滿是憂國憂民之情。到了冬天,他再次來到和縣住進谷沆如家,在燈下讀沆如所藏的《河村集》,還作長句書于其后。那時,他書畫署名已出現(xiàn)“散之”“林散之”“烏江林散之左耳”等,常用“散之”印章,“左耳”似乎開始融入他的署名習(xí)慣中。
43歲那年秋天,林散之游歷獅子嶺、惠濟寺。也是這個秋天,他在蕪湖柳春園一處塵封書房內(nèi)得到呂留良蟲蛀硯,此硯后藏于“林散之書畫陳列館”。這期間,他書畫署名越發(fā)多樣,像“散之”“林散之”“林散之左耳”“左耳”“散之左耳”都有,還自刻“左耳”印章,往后時常使用。
有一回,啟功好奇地問林散之,為何題款常用“耳”字。林散之風(fēng)趣作答,說自己左耳聽不見,這毛病跟隨自己多年,是抹不去的印記,便想著體現(xiàn)在題款里了。啟功也幽默回應(yīng),稱哪天自己耳朵聽不見了,也要叫“啟耳”呢。
林散之把“耳”字融入題款,不僅是因身體這一特征,更是他對生活的坦然接納。那左耳微聾的經(jīng)歷,雖算遺憾,卻也成了獨特標識。他以豁達心態(tài)面對,讓這段經(jīng)歷化作藝術(shù)署名中的別樣元素,使之更具個人色彩與故事性。
從最初不經(jīng)意地融入,到后來多樣署名中頻繁出現(xiàn),“耳”字背后是他一生的起伏,是藝術(shù)與生活交織的印記,承載著他的過往、性情,也見證了他那份面對生活磨難時的風(fēng)趣與豁達,在書畫世界留下了這令人回味的小插曲。(石佳峰)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