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京劇名家杜近芳人生謝幕
京劇名家杜近芳人生謝幕
生于亂世 長于治世 成于盛世 流傳后世
在《杜近芳口述實錄》這本書上,“生于亂世,長于治世,成于盛世,流傳后世”這16個字印在封底,旁邊是她的舞臺照:女官謝瑤環(huán)——左手抱著牙笏,右手端著腰帶,氣宇軒昂地走向金鑾寶殿。
但在舞臺以下,杜近芳似乎毫無“軒昂”之氣,就像當老一輩革命家為她題詞“人民的藝術家”后,同樣的一本書中,在序言《我的一點感想》中,她寫道:“這么高的榮譽和褒獎,這樣的關懷和鼓勵,我實在不敢當!”
然而,對于京劇,在同一篇文章里,她的話卻又如此“敢當”:“最后,我要說,我愛我的京劇事業(yè)。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不會放棄對京劇的追求,我總要再做點什么事。”
現(xiàn)在,這口氣散了,說這樣“敢當”的話的人,走了。
4月17日22時26分,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傳人、旦角名家杜近芳,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隨著國家京劇院藝術風格奠基者“李、袁、葉、杜”(李少春、袁世海、葉盛蘭、杜近芳)四大頭牌的全部離去,一個時代也宣告落幕。
痛惜 她的離去是京劇界的一大損失
杜近芳原名陳玉華,1932年生于北京,原本是孤兒,生下來被送到唱戲的陳喜光家。后來陳家敗落,她被賣給靠撫養(yǎng)小孩唱戲賺錢的杜菊初。杜近芳自幼師從有“梨園通天教主”之稱的藝術家、教育大師王瑤卿,后拜梅蘭芳大師為師,加入國家京劇院(原中國京劇院)后,她長期與葉盛蘭、李少春、袁世海同臺合作,世稱“李袁葉杜”四大頭牌。
如果說“李袁葉杜”的時代是中國京劇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黃金時代,那么杜近芳則是他們中最年輕的見證者。她首創(chuàng)、首演了二十余部新戲:能唱《白蛇傳》,亦能演《白毛女》;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演出的《謝瑤環(huán)》《野豬林》《桃花扇》《西廂記》等,都是京劇舞臺久演不衰的劇目;現(xiàn)代京劇中,她也有《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代表作。
“她的離去真的是我們京劇界的一大損失,她的藝術有太多需要后人學習的地方了。”杜近芳曾經的合作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在電話里對北京青年報記者這樣說。
杜近芳與葉少蘭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79年,葉少蘭重新恢復舞臺表演便是和杜近芳合作《謝瑤環(huán)》。接受采訪時,葉少蘭沒有過多地講述當時合作的情景,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句話:“很感謝杜近芳當時不斷的鼓勵?!边@種鼓勵的背后,則是杜近芳對葉少蘭的了解。而在這“了解”的背后,則是更深的一層關系:杜近芳與葉少蘭的父親葉盛蘭曾經是多年的合作同事。
葉盛蘭,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對杜近芳藝術的成長給予了很多的幫助。在《杜近芳口述實錄》這本書里,有杜近芳與葉盛蘭的合作劇照:在京劇《西廂記》里,杜近芳演紅娘,葉盛蘭演張生,張君秋演崔鶯鶯;在《蝴蝶杯》里,杜近芳演胡鳳蓮,葉盛蘭演田玉川;在京劇《呂布與貂蟬》中,葉盛蘭演呂布,杜近芳演貂蟬;在《白蛇傳》中,杜近芳演白素貞,葉盛蘭演許仙。
杜近芳在書中提到了這樣一段插曲:1956年,中國京劇院上演《玉簪記》。起初是三團的李少春和侯玉蘭夫婦排演,但票房不大好,加上侯玉蘭有孕在身,李少春三次找杜近芳,希望她和葉盛蘭能夠接這出戲。
葉盛蘭對杜近芳說要接這戲也成,但不能按照李侯二位的路數演。葉杜二人重新制作了行頭,并請作家重新修改了劇本。當時,周恩來總理很支持,周總理對杜近芳說:“川劇有什么好的‘生旦對戲’,你跟葉先生都可以接下來,根據京劇的特點,排出新戲。”杜近芳隨后向葉盛蘭傳達了周總理的指示?!叭~老師高興極了!”杜近芳這樣口述道。
排《玉簪記》只用了兩個星期,但天天三班干。用杜近芳的話說“我找我的俏頭,他找他的俏頭”。在杜近芳的眼里,葉盛蘭很“鉚上”——中午不休息也要研究。這出戲首演于人民劇場,后來在北京工人俱樂部演出的時候,1200座加小座共1400座,上了九成五的觀眾。
杜近芳與葉盛蘭的合作故事還有很多,從“抗美援朝”一起為志愿軍戰(zhàn)士演出到1958年二人與袁世海一起排演翁偶虹新編的《桃花村》,及至1959年張君秋嗓音失潤,二人從《西廂記》臨時改演《玉堂春》……那個時候,葉盛蘭是成名已久的小生表演藝術家,杜近芳則是京劇行業(yè)的新生代代表,兩代京劇人,相互協(xié)作,只為了一個共同的舞臺。
與杜近芳合作的老一輩藝術家豈止葉盛蘭呢?李少春、袁世海、張君秋……除了在師父王瑤卿和梅蘭芳那里汲取營養(yǎng),杜近芳從這些合作的藝術家那里又何嘗沒有得到藝術的養(yǎng)分呢?
“接受老一輩的培養(yǎng)和提攜年輕一代的,這是我們京劇界的一個光榮傳統(tǒng)?!比~少蘭說在他父親那一代人心里,最大的希望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藝術傳下去,把京劇藝術永遠傳下去。
傳藝 甘心為徒弟“提鞋”
與所有的老一輩京劇藝術家一樣,傳藝,是杜近芳除了演戲以外,另外一件最重要的藝術之事。在她所收的十幾位弟子中,年齡最大的已經70多歲了,2015年她還曾收了兩名“90后”的弟子。但其實,忙于傳播京劇藝術的杜近芳在收徒上確實非常的謹慎——收徒必須要達到她的標準。在這方面,她的徒弟竇曉璇深有感觸。
2006年,剛畢業(yè)的竇曉璇在北京京劇院排《野豬林》,導演是李少春先生的兒子李浩天。他們請來了杜近芳給竇曉璇說戲。原本,竇曉璇只是想跟杜近芳學這出《野豬林》里的林娘子,沒想到一位領導對杜近芳說,希望她能收竇曉璇為徒。
杜近芳并沒有馬上表態(tài),只是簡單地回應“謝謝,謝謝”。突然有一天,這位領導告訴竇曉璇收徒這件事成了——原來,杜近芳看了幾次竇曉璇的演出,認為她確實是個苗子,達到了她收徒的標準。
在竇曉璇的眼里,師父教戲言語溫和,但要求嚴格?!拔?guī)煾刚f話總是不急不慌的,也不吼我,她說話很有技巧但又特別準,說得特到位?!崩绺]曉璇某個動作不到位,杜近芳會打趣道“你這個動作怎么跟大蘿卜似的,腰上沒勁……”而為了讓徒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動作,杜近芳會光著腳踩在家里的木板地上做示范《霸王別姬》里的劍舞。光腳的目的只是為了讓竇曉璇能夠更清楚地看到腳站在地上的姿態(tài)和位置。
這樣一位“光腳”的師父雖然對徒弟的要求嚴格,卻也甘心為徒弟“提鞋”。竇曉璇第一次演《白蛇傳》的時候,杜近芳親自給她把場。由于這出戲旦角文武并重,還有打出手,所以需要不同的彩鞋。而杜近芳就兩手提著竇曉璇的彩鞋給她把場?!拔乙幌潞笈_,她趕緊把要換的鞋放在地下,嘴上說著‘該換這雙了,該換這雙了’?!备]曉璇說。
《白蛇傳》 66歲時為這部戲親自配文戲和武戲
竇曉璇知道沒有人比杜近芳更熟悉也更在意這出《白蛇傳》了。對于杜近芳來說,《白蛇傳》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出戲。因為這出《白蛇傳》是周總理點名她演,又是田漢親自為她寫的詞。
《杜近芳口述實錄》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片段:“我從朝鮮慰問回來后,周總理接見我們。當說到我排演了昆曲的‘金·斷·雷’時,周總理笑瞇瞇地問我:‘你們?yōu)槭裁床谎菥﹦〉??’我說:‘不會呀?!芸偫碚f:‘讓田漢給你們京劇《白蛇傳》的本子呀!’我那時年輕,愣頭愣腦地說:‘我不認識田漢,您能跟他說把本子給我們嗎?’周總理哈哈大笑,對我說:‘小同志,要叫他田漢老。’……后來,周總理指示鄭亦秋陪著我去拜訪田漢老?!?/p>
杜近芳后來在與竇曉璇說這段歷史的時候用“年少輕狂”這四個字來形容當時的自己,但由此也看出《白蛇傳》這出戲在中國當代京劇史中的地位,更能看出這出戲在杜近芳心中的分量。
及至于后來京劇音配像工程,當時已經66歲的杜近芳親自為自己的這出《白蛇傳》配像。她每天早晨7點起床,洗漱后不吃早飯,拿著數包茶葉去劇院。從踢腿到下腰到跑圓場,最終在配像時,不僅自己配文戲,還親自配武戲。而在配像過程中,左右眼先后出現(xiàn)問題,視力受到影響,歷經坎坷才最終完成這出戲的音配像工作。
戲癡 告別舞臺以后才敢吃堅果
言傳身教,在竇曉璇的心中,師父杜近芳便是一位“戲癡”,她說師父的一切理想和愿望都在京劇上,這也使得在生活里,杜近芳會有很多的“遺憾”。
例如,杜近芳告別舞臺以后,她才吃堅果,因為以前她老擔心吃堅果會劃傷自己的嗓子;又如晚年的杜近芳還會在天冷的時候吃冰激凌,僅僅因為想吃,要知道這不是簡單地“老太太嘴饞”,而是因為年輕的時候為了保護嗓子一直不吃寒涼的食品,能吃上一口冰激凌反倒成了杜近芳生活里的“奢望”。
幾十年來,杜近芳沒有留過長發(fā)。“長頭發(fā)梳洗起來多浪費時間呀,有這個時間,能多背兩出戲?!惫ぷ骱?,每逢節(jié)假日,她都會在門上貼條并放兩份禮金于門前,上寫“家中無人,來人留言,若有紅白喜事請自取”,為的就是將應酬的時間省下來練功排戲。隨團出國演出,夜里睡覺,她甚至都在夢游練功。
一般人很難理解杜近芳對京劇的“癡迷”,或許也很難理解她對學生們的責任,但如果追溯她的學藝經歷,了解到王瑤卿、梅蘭芳對她悉心的培養(yǎng),又探尋她的從藝經歷,體會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乃至于于連泉、楊寶森、譚富英、裘盛戎對她的提攜與幫助,再回味周恩來總理、田漢先生等對她的重視,杜近芳,從一位與大師們合作的小坤角成長為一名站在舞臺中間的頭牌,再到人民的藝術家……無論榮耀加身還是突遇屈辱,她的藝術人生恰是新中國至今京劇發(fā)展歷史的縮影。
歷史總是曲折的,是非曲直也難以盡述,但唯一可以明白的是,杜近芳對京劇事業(yè)的熱愛,首先源自于京劇對她的愛,她傳承的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份幾代人傳遞下來的情感和希望。
文/本報記者 滿羿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杜近芳 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