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手抓”撐起了中亞的美食文化
吃,是中國人在春節(jié)期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假期剛過,你是否還在回味家中的年夜飯,是否留戀家鄉(xiāng)的小吃、特產(chǎn)?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國外美食也不差。本期《環(huán)球》將介紹來自中亞五國、伊朗以及以色列的美食,帶你了解一下這些國家的飲食文化。
中亞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古老的絲綢之路從這里經(jīng)過,加之豐富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多種不同文明在這里交匯融合、共同發(fā)展。在各種文明的作用之下,中亞各民族的飲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吉哈兩國鐘愛手抓面與馬腸子
2018年3月,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50多名廚師共同努力,一次烹制而成的1464公斤手抓面,創(chuàng)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為了烹制這份載入世界紀錄的手抓面,廚師們共使用了13口鐵鍋,僅面粉就用了半噸有余。為了與這1464公斤手抓面搭配,廚師們還使用了長達120米的馬腸子。上一個類似的世界紀錄,還是哈薩克斯坦于2015年創(chuàng)造的。彼時,哈國的廚師們制作了700余公斤的手抓面,使用了100米長的馬腸子。
吉哈兩國廚師對創(chuàng)造手抓面和馬腸子的世界紀錄如此鐘愛,可見這種美食在吉、哈兩國的地位。在吉爾吉斯斯坦,每與當?shù)厝肆牡矫朗?,諸如“吃過手抓面嗎”,“喜不喜歡吃手抓面”這樣的問題,幾乎每次都會被問及。
所謂“手抓面”,在吉、哈語言中讀作“別什巴爾馬克”,實際是燉熟的馬肉或羊肉加上湯、面片或面條烹制而成。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宴會上,“別什巴爾馬克”是最重要的一道菜肴,通常在宴會的最后奉上,這時一般已是午夜。在哈薩克斯坦,“別什巴爾馬克”也是婚禮、節(jié)日宴的主打菜。
之所以被稱作“手抓面”,是因為吃傳統(tǒng)的“別什巴爾馬克”并不需要刀叉一類的餐具,而是直接用手抓起來吃。有一種說法認為,“別什巴爾馬克”一詞的本意“五根手指”,即是指它的吃法。作為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美食,這種手抓進食方式,能更好地適應在草原放牧時相對簡陋的生活條件。馬肉或羊肉熬制的湯汁看似油膩,實則卻給人們的放牧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熱量。
當然,如今很多中亞人早已不再放牧,食用“別什巴爾馬克”時也不再手抓,而是改用餐叉。
與“手抓面”搭配的馬腸子,也是相當不錯的美味。通常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后,取其馬腸,洗凈,把馬的肋條切成條肉,撒上鹽、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內(nèi)后兩頭扎緊,風干一個月左右即成。馬腸子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澤悅目,而且營養(yǎng)價值很高。
烏國招牌美食非“抓飯”莫屬
在烏茲別克斯坦,有一種與“別什巴爾馬克”相類似的食物,被稱作“納倫”或是“納仁”。同樣也是面條輔以碎肉,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幾乎沒有任何湯汁。這種美食雖然味道不錯,卻不是烏國最出名的招牌美食。
要說烏茲別克斯坦的招牌美食,恐怕非“抓飯”莫屬。事實上,抓飯并非烏茲別克斯坦獨有,中亞其他國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qū)都有烹制。不過,烏茲別克斯坦的抓飯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僅從制作手法上看,就有塔什干抓飯、布哈拉抓飯、安集延抓飯、希瓦抓飯等二三十種。雖然制作食材上沒有明顯的區(qū)別,都是胡蘿卜、洋蔥、肉、油、鹽、水、大米等7種原料,但最終出鍋的抓飯,卻在味道上各有不同。
有觀點認為,波斯語中這7種食材的首字母相連,剛好能構成“抓飯”一詞,這或許便是抓飯名稱的由來。而這種波斯語詞匯在烏國飲食中的存在,也折射出歷史上波斯文明對這一地區(qū)的影響。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國家電視塔下,有著全中亞最大的抓飯中心。這里并非高檔餐廳,卻吸引著塔什干市民和世界各地的游客。這里的抓飯雖然名聲在外,卻并非總能吃到。原來,抓飯中心每天的營業(yè)時間有限,每天上午開始營業(yè),至下午不待天黑,所做的抓飯即售罄,隨之關門歇業(yè)。
除了擁有中亞規(guī)模最大的抓飯中心,烏茲別克斯坦還曾經(jīng)制作過分量最大的抓飯,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2017年9月,來自烏國各地50余位廚師,在一口大鍋中共同烹制了8噸抓飯,成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收錄。此外,烏國還將抓飯做成罐頭銷往國外,讓更多外國民眾得以領略烏國抓飯的魅力。
食肉民族偏愛濃茶與奶制飲品
無論“別什巴爾馬克”,還是抓飯,都離不開肉。中亞飲食中,肉的比重非常大。在吉爾吉斯斯坦,有人餓得受不了時,往往會說:“我餓得現(xiàn)在能吃掉一整只羊。”在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一方面因為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條件的限制,一方面則因為本地牛羊肉質(zhì)地的確鮮美,所以,人們烹制牛羊肉的很多技藝并不繁瑣,或煮或燉,往往只輔以簡單的香料,味道上較多保留了肉本身的鮮美。
烹制方法雖然簡單,可食用卻有一番講究。在吉爾吉斯斯坦人的家宴中,一盤帶著骨頭的羊肉端上餐桌時,往往需要男主人用刀將肉分成若干份。然后按次序分給座上的每一位成員,地位越是尊貴者,越先分得。越是部位好的肉,越要分給貴賓。這種分肉、識肉的本領,若不是從小耳濡目染,恐怕會弄得一團糟。
多食肉類、飯菜用油量大,是中亞飲食的特點。中亞民眾普遍愛飲茶,特別是紅茶的習慣,也與此有關。中亞民眾飲茶對茶葉本身的要求并不高,但一般都是濃茶,以解飲食中的油膩。飲茶時多加入檸檬和方糖。
除了飲茶,中亞地區(qū),特別是吉、哈等游牧民族普遍對奶制飲品鐘愛有加。他們的奶制飲品不僅是一般的牛奶或者酸奶,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馬奶和駱駝奶。新鮮的馬奶和駱駝奶經(jīng)過發(fā)酵后,會形成獨特的醇厚、微酸的口味。發(fā)酵過的奶制品營養(yǎng)豐富,對于增強身體抵抗力頗有裨益。不過,經(jīng)過一番發(fā)酵的馬奶或者駱駝奶,會有一定的度數(shù)。有不善飲酒者,幾小杯下肚便會滿面通紅。
神秘的黑暗料理“馬克瑟姆”
除了這些常規(guī)飲品外,在吉爾吉斯斯坦,一種叫做“馬克瑟姆”的飲料,堪稱飲品中的“黑暗料理”。這種飲料是以大麥、燕麥、玉米等多種谷物混合,與清水一同發(fā)酵而成?!榜R克瑟姆”雖然營養(yǎng)價值頗高,但它看上去杯中滿是渣滓,聞起來一股奇怪的酸味直沖鼻腔,使得不少人初次品嘗時直皺眉頭,甚至難以下咽。每年春季天氣轉暖后,吉國首都比什凱克街頭,便會陸續(xù)有人擺攤出售,直至秋季過后天氣徹底轉涼。
飲食習慣的形成,往往與自然條件、歷史等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隨著這些條件的變化,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會發(fā)生改變。比如,吉爾吉斯斯坦的納倫地區(qū),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吉國最能吃肉的地區(qū)。平均海拔2000米,氣候寒冷、高聳的山峰和貧瘠的土地,使得這里幾乎不出產(chǎn)任何蔬菜。加之過去閉塞的交通,使得這里的人們的食材幾乎只有肉類。各種油膩的飯菜,給人們抵抗高海拔山區(qū)的嚴寒提供著必要的熱量。
但是如今,一方面,隨著生活居住條件有所改善,人們有了更多的取暖設施對抗嚴寒;另一方面,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使得其他地區(qū)的蔬菜可以被運送至山區(qū)。這樣,納倫地區(qū)居民的飲食也開始發(fā)生改變,過去單一的肉類食譜也開始出現(xiàn)了“綠色”。
編輯:張力洋
關鍵詞:抓飯 中亞 美食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