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大連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公布
事件回顧:
11月30日上午,大連市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辦公室正式對外公布我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并表彰了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普查工作成果顯示,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國務院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普查范圍包括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qū))各級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和國有控股企業(y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普查期間,我市共成立了21個普查機構,組織了近千名普查人員,調查國有收藏單位4757家,采集、審核、上傳文物數(shù)據(jù)信息86308件(套),共計37萬余件。其中,新發(fā)現(xiàn)、新認定文物總數(shù)有33703件(套),豐富了我市掌握的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量。我市成立了40余人的專家組進行文物認定和數(shù)據(jù)審核。最終確定我市共有國家一級文物239件,國家二級文物2589件,國家三級文物25908件,包含了青銅器、玉器、陶瓷、金銀器、錢幣、雕塑、書畫、漆器等二十余種文物類別,全面摸清了我市國有單位可移動文物家底。
在普查工作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動人故事和典型事跡,特別是在數(shù)據(jù)審核階段,8萬多條數(shù)據(jù)信息,每條信息含15項內容和至少3張圖片,要一條條審核,一項項復核,工作量可想而知。專家組成員們克服了巨大困難,付出了艱辛勞動,保證了我市上報文物信息以一級文物零差錯,二級、三級與一般文物信息差錯率低于0.5%的普查紅線成績通過驗收。
事件點評:
文物普查是科學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基礎工作。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建國60余年來,我國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普查,是在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項目。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目的,是通過普查全面掌握和科學評價我國文物資源情況和價值,健全文物登錄備案機制和文物保護體系,加大文物保護力度,保障文物安全,進一步促進文物資源整合利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有效發(fā)揮文物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總體布局的積極作用。
我市積極參與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具有重要影響和深遠意義。一是有效增強了城市軟實力,是建設文化強市的戰(zhàn)略工程。加強文物資源的調查、展示和利用,將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二是有助建立和完善文物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將全面掌握、統(tǒng)計分析和評價我市文物資源情況及價值,健全可移動文物的登錄備案機制,保障文物安全。三是便于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開展普查,將極大拓展文物資源,促進文化產品開發(fā),進一步提升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梢苿游奈锲詹椴粌H僅是調查統(tǒng)計文物數(shù)據(jù),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好發(fā)揮文物信息的價值和作用,讓藏在禁宮中的文物活起來,服務人民群眾。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普查 移動 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