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香港樓市繁榮 內地資金因素不可忽視
5月16日,香港又誕生了地王。香港本地房地產開發(fā)商恒基兆業(yè)以最高價232.8億港元(約人民幣205.8億元)中標中環(huán)一幅商業(yè)用地,樓面價高達53.9萬港元(約合人民幣47.6萬元)/平方米,雙料地王的出現引起了媒體的高度關注。
這個地王有一定特殊性,因為這個地塊位于香港商務核心區(qū)中的核心,并且這個區(qū)片已有二三十年沒有土地供應,所以47.6萬元/平方米的天價,不能與一般住宅或非核心區(qū)商務樓作簡單類比。根據合同,這一項目不能分拆出售,因此開發(fā)商很可能在建成后一段時間內持有出租,這也是香港開發(fā)商慣常的經營模式。
據金融機構測算,以現有周邊租金水平,該項目年投資回報率約2%-2.5%,顯然并不高,因此,開發(fā)商高價中標還是看好香港未來的經濟和樓市。靜態(tài)看,2%-2.5%的回報也可接受,因為目前香港利率非常低。但如果美元繼續(xù)加息,實行聯系匯率制的港元不得不跟隨,這個項目會不會有風險?我覺得風險不能排除。
大多數人想當然地認為土地財政是香港房價高企的根源,這是與事實完全不符的猜測。從歷史上看,影響香港樓市走向的最核心因素是美國的貨幣政策,因為聯系匯率制下香港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1997年之前的大牛市,主要刺激因素是低利率,而加息則是后來樓市泡沫破裂的直接因素。1997年之后的幾年里,香港政府雖然縮減供應,但房價根本沒有上漲動力。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聯儲實行零利率量化寬松才重新點燃香港樓市的烈火,2012年政府推出“雙辣招”,大幅提高印花稅限制非本地人買房,但僅僅在短期抑制了房價上漲。美國退出QE并開始加息后,2015年第三季度香港樓市開始真正降溫,中原指數下跌了10%,并出現了兩次土地流拍,當時絕大多數金融機構預測2016年將有更大跌幅。
從歷史規(guī)律看,美國加息再次引爆香港樓市泡沫是大概率事件。但這一次規(guī)律似乎不靈了,中原指數到2016年6月份就結束了調整,并開始了新一波猛烈上漲,創(chuàng)下新高。這里面的原因何在?答案是:內地資金。
近兩三年來,內地資金大量涌入香港樓市,個人購買住宅,公司購買物業(yè)、開發(fā)商拍地都十分積極。此前,萬科、保利、中海外、世貿等持續(xù)在港拿地,恒大等頻繁大手筆接手商業(yè)物業(yè),今年2月,名不見經傳的龍光地產以168億港元拍下一塊住宅地王。據統計,香港去年下半年賣地總價一半由內地企業(yè)貢獻,高達500億港元,而內資涌向香港房地產的規(guī)模和節(jié)奏又與人民幣匯率預期直接有關,時間上也有一定的同步性。
總之,香港房價走勢與土地公有、土地財政沒什么太大關系,核心因素是貨幣,只不過現在又加入了內地貨幣這一因素。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香港 樓市 因素 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