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莎士比亞屬于所有世紀
“世界即舞臺,眾人皆演員。”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臨近歲末,持續(xù)一年的“永恒的莎士比亞”紀念活動在全球各地相繼收官,在中國的系列紀念活動也于日前落幕。
400多年前,他因省察人性幽深、觸及時代靈魂的文藝創(chuàng)作成為國民詩人、民族驕傲。400年后,他早已走出方寸天地,獲得超越時空的影響力,成為全球文化偶像。
莎士比亞的永恒,在于其作品展現(xiàn)的現(xiàn)代性,在于其不朽的精神內(nèi)核,在于其引發(fā)的持久文化共鳴。
莎士比亞的“國際范兒”,在他生活的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即有充分展現(xiàn)。從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二層小樓,到倫敦泰晤士河畔的環(huán)球劇院,從成功商人到杰出劇作家,他累積豐富深廣的生命體驗,留下數(shù)十部經(jīng)典劇作。細細算來,真正以倫敦和英國為背景的劇作其實屈指可數(shù),大部分傳世之作,情節(jié)設定在英倫三島以外。比如,《馴悍記》在意大利,《仲夏夜之夢》在希臘,《哈姆雷特》在丹麥,《終成眷屬》在法國……
莎翁劇作經(jīng)久不衰,正是因為每個人都從故事中看到自己,又從其中鑒察世情。400多年前,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對自我認同的迷失,在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掙扎,在能力與責任間的徘徊,與處于新時代的青年一代并無二致?!锻崴股倘恕防?猶太商人夏洛克似乎是貪婪吝嗇、唯利是圖的代名詞,然而身處反猶太思想占主流的社會,他又是種族歧視的受害人。誠如英國戲劇研究學者鄧肯·李斯所說,莎士比亞對歐洲反猶太主義和民族主義暗流早有警醒,正是借夏洛克之口發(fā)出受辱者的呼喊、表達對猶太人的同情。
不設簡單道德預判,呈現(xiàn)多重復雜人性,時代更迭而情感共通、精神不朽,這正是莎士比亞魅力恒久的內(nèi)在原因。拋卻種種外在標簽,超越地域、文化、種族差別,我們懷有同樣迷茫,遭遇同樣困境,具有同樣道義感。無怪乎文藝批評家約翰·德萊頓贊嘆,莎士比亞擁有最深廣博大的靈魂,能夠想象、捕捉并描繪共通的人性。英國劇作家本·約翰遜則評介,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世紀。
論及莎士比亞對當代文藝的影響,例證俯拾即是。美劇《紙牌屋》借鑒了《查理三世》等作品;電影《獅子王》從《哈姆雷特》獲得故事架構靈感;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書名源自《暴風雨》……莎士比亞融入社會生活點滴、內(nèi)化為西方文化符號,其影響之深、輻射之遠,早已超越戲劇范疇。
400多年前,當莎士比亞以鵝毛筆書寫無韻詩時,“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正“自掐檀痕教小伶”。2016年,兩名生前無緣相見的文學巨人終于憑借各自作品實現(xiàn)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一年,昆曲改編的芭蕾舞劇《牡丹亭》在倫敦劇院上演;這一年,英國大學生為中國觀眾帶來英國版《南柯記》;這一年,中國版《查理三世》以中國傳統(tǒng)戲劇敘事演繹莎翁經(jīng)典;這一年,改編自湯顯祖《邯鄲記》、拼貼融合莎翁劇作的中英版昆劇《邯鄲夢》登上國際舞臺……當湯顯祖遇到莎士比亞,借助跨文化的改編、解構與重現(xiàn),兩大文學巨匠在更廣范圍內(nèi)為人所知,中西文化對撞、融合、共鳴,引發(fā)更強烈好奇心、求索欲。
莎士比亞的永恒與重生,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鏡鑒,也是文藝引導國民精神、引領時代精神的絕佳例證。穿越幾個世紀,莎士比亞從英國走向世界,最終走入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這簇不滅的文藝火光,還將繼續(xù)照亮時代、啟迪前路。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莎士比亞 英國 文化 中國 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