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九三學社龔震:用國際思維話語說好中國故事
國際話語權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取決于一國的綜合國力,也取決于一國話語體系對外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掌握了國際話語權,在國際競爭中就能更多地占據主動地位,獲得較大競爭優(yōu)勢。
長期以來,我國話語的影響力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不相稱,很多重要的發(fā)展理念和國際行為還只是詞語或概念的零部件,彼此之間沒有很強的銜接性和連續(xù)性,遠未達到國外受眾想了解、聽得懂、愿接受的程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注重闡述自己的理論,忽視國外受眾的反應。我國在國際傳播、對外交流中較多照本宣科,靠高頻率高重復闡述進行強制性傳播,總覺得自己說的不辯自明,追求的側重點是理論輸出而非傳播效果。忽視國際輿情,缺少和外國受眾的互動,對受眾群體需求和接受心理不甚了解,缺乏吸引力。
二是想要訴說中國的故事,忽視優(yōu)化故事的背景。當前,國際上的“中國議題”往往由西方世界所設置,無論是角度選擇、觀點安排、新聞素材,還是敘事結構,都充斥著西方的觀念、標準、立場和邏輯,影響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評價,也模糊、扭曲,甚至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為了針鋒相對,我們也講中國版故事,但背景太中國化,表述太中國話,國際認同感不強,故事顯得枯燥,像是理論說教。
三是喜歡造詞談中國概念,忽視概念間的連接。我國的對外話語體系像是一個半徑狹窄的封閉環(huán)線,似乎自圓其說,但概念與概念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線,造成我國的對外話語沒有體系、難以形成完備延展的網絡。而國外的話語體系構建更多地依靠智庫或者有影響力的學者來完成,話語極具說服力,非常有見地。
四是常常使用軍事化標簽,容易引發(fā)誤解誤讀。以“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例,不少規(guī)劃和定位都偏好用軍事詞匯,比如,廣東提出“爭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排頭兵”,寧夏要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支點”,其它還有“前沿陣地”“橋頭堡”“戰(zhàn)略通道”等,這類表述傳播易引發(fā)國際社會誤解誤讀。
話語權之爭是當今時代國際政治的一大重要特征。增強國際話語權是中國外交的努力方向之一,也是中國國際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為此,建議:
一是以效果作為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標準,加強交流方式與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在交流方式上,要更多介紹一些話語產生的背景和經過,注重與外國受眾的互動,有問有答、越辯越明。在傳播手段上,不能僅僅依賴國家級媒體正襟危坐式的發(fā)布,還要利用新媒體傳播一些聲畫并茂、生動有趣的“軟新聞”。
二是要用世界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善于轉述、引用西方人自己表述的話語“服務”于中華文明的推廣和價值觀建設;也要用中國的語言講世界的故事,不僅講宏觀的國家故事,還要講微觀具體的百姓故事。要把“講故事”和“講道理”結合起來,而不是靠話語轟炸生硬地推銷“道理”。
三是要針對信息需求,選取全球內容,闡述中國價值,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要學會以恰當的話題設置突出中國的主體性,展現中國的話語自信,既要考慮外國受眾的閱讀習慣,也要尊重翻譯的客觀規(guī)律,還要分析各國的文化土壤,采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東西為我所用。
四是在傳播政治、經濟、文化大政方針或闡釋相關問題、解決爭端等“硬新聞”方面,要敢于用展現雄強之氣的話語發(fā)聲,敢于向世界大聲宣講我們的立場、意見和觀點,不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縮手縮腳、千篇一詞。在文化、娛樂等一些“軟新聞”的傳播中,則要善用平臺生動地表述,寓教于樂,而不是僵化地宣教。(作者龔震:九三學社社員,蘇州市政協委員)
編輯:韓靜
關鍵詞:國際話語權 軟實力 綜合國力 國際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