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有些去世,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
楊絳先生以105歲高壽往生極樂,并不應(yīng)該是一件悲戚的事。在民間,她這個歲數(shù)算是喜喪,第五輩的孫兒要穿一身大紅,代表喜氣洋洋的壽終正寢。單說到楊先生自己,女兒先走一步,愛侶辭世已久,《我們仨》只剩她孤零零還在世間。到現(xiàn)在,終于能夠團圓,讓每個人都覺得寬慰。
只是,楊老這一走,再說起民國精神、大師風(fēng)范,真的只能天上尋了。
我知道楊絳先生,不比大部分讀者早。最早的一本是《堂吉訶德》,老記得里面的歇后語:你說我又忠又直,其實我周身被打得又腫又紫。里面這樣的小段子多的是,注解又詳實,每個也都是小故事,深得我心。反反復(fù)復(fù)看過好多遍——只是當(dāng)年,從沒想過要留意譯者是誰。我是最粗心的讀者,視無上珍寶是家常便飯。我并不知道這是國內(nèi)第一部譯自西班牙文的《堂吉訶德》,也不知道楊絳先生為了學(xué)西班牙文曾經(jīng)下了多少功夫。
到我年歲漸長,讀她的《干校六記》,開始竟然不知道“默存”是誰,老一輩讀書人的相敬如賓到我們這一代完全失傳,雖然我當(dāng)時已經(jīng)讀過《圍城》,并且贊不絕口。
我并不那么喜歡《洗澡》,大概因為不喜歡男女主角:男的太窩囊,女的……又確實太有心機,明明存了鬼胎,卻分分鐘要剖白自己的心計。我卻喜歡楊絳幾乎所有的散文,《回憶我的姑母》第一次讓我了解楊蔭榆,她除了是魯迅筆下的軍閥代表外,還是個對人生有追求的女子,有天真也有愚笨,而當(dāng)日軍侵襲,她大節(jié)不虧。她的一系列散文,寫父親、寫傭人靈兒與福兒、寫女兒的小皮鞋,不華麗不雕琢,一筆一筆寫的都是舊時大戶人家的厚道、詩書傳家的理念、小兒女小日子的溫存……她提示我們,歷史和人生的另一種寫法,不見得是大江大海,傳奇中人亦可以活在你我的隔壁。
人一生,不必求大富大貴,夫妻齊心,兒長女大,就是福分。楊絳先生全有了,又一夜之間沒有了。1997年,獨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當(dāng)年,她與錢鐘書商量不要第二個孩子,因為不肯分薄給“圓圓”(錢瑗小名)的愛。那么,這全盤的失去,又該是何等樣的打擊。1998年,錢老也去世了。那時,楊絳先生已經(jīng)八十余歲了。
該如何孤單地度過后半生,如何承受寂寞與思念,楊絳還是用讀書人的方式:書寫。她寫下了《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她整理錢先生身后的遺墨。近百高齡,筆耕不輟。直到2013年,我還讀到她的新作《憶母親》,自責(zé)幼時曾抱怨母親不夠愛自己。這把年紀(jì)了,人最放不下的無非還是感情呀。
到底,諸緣放下,楊絳先生割斷世緣牽扯,走了,在天國的那一邊,想來,她每天想著盼著的人:父親、母親、丈夫、女兒……都在等她。 (葉傾城)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楊絳先生 去世 錢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