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延續(xù)文脈,才能留住“城市之魂”
關于城市的“歷史記憶”,濟南老火車站先拆除后復建的故事,注定會被一再提起。
這座德式建筑,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也是20世紀初世界上優(yōu)秀的交通建筑群,入選過清華、北大的建筑系教材案例。時光荏苒、客流增加,老火車站因容量不足而于1992年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現(xiàn)代火車站。然而,濟南人始終對遠去的老火車站念茲在茲。為了追回“歷史記憶”,20年后,濟南市政府決定“原汁原味”復建老火車站。
濟南老火車站的命運更迭,是當下很多城市建設中的一個縮影。建筑,承載了一座城市文明的歷史。一個雀替,鐫刻著曾經的美學與教化;一街一坊,成為滿足社交的溫暖存在;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它以文化為基,以歷史為柱,以精神為頂??陀^說,新建筑與老建筑、新建區(qū)與老城區(qū),在城市難免有矛盾與沖突。如何讓情感記憶穿越歷史,成為城市的魂;如何讓今天的城市風貌,給歲月以文明,這些,給城市建設者們留下深深的思考。唯有守住城市的風貌特色,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筆斷意連,才能讓城市文化與精神延續(xù)下去。
歷史上,我們就對城市建設、對空間秩序有著極為豐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認識。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的很多城市卻丟了魂。因為“重新城、輕老城”“拆真古跡、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歷史文化而喪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風貌而泯然眾人;在貪大、媚洋、求怪的風氣中,“第一高樓”相互攀比,“山寨白宮”頻頻亮相。
同文化越來越遠,與浮華越來越近;同傳統(tǒng)越來越遠,與西化越來越近——中國城市建設中的這種亂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膚淺的文化觀和扭曲的政績觀。正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不知不覺”,才會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尷尬;正是對城市建設規(guī)律的“無知無畏”,才有了對傳統(tǒng)的肆意破壞,做出割斷歷史文脈的糗事;正是對城市文化保護價值的“后知后覺”,才有了濟南老火車站先被拆掉、20年后復建的反轉。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去年年末的一場雪,讓人們不懼嚴寒趕往故宮尋找“老北京”?!鞍籽╄偧t墻,碎碎墜瓊芳”,風雪中的故宮變成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變成了天地間獨一無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標。這樣的文化符號其實散見于全國各地:不僅有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名村,還有更多暫時不那么知名的歷史街區(qū)、歷史建筑、工業(yè)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城市的固體記憶,都曾在歷史風塵中留下滄桑故事,有了它們,城市的編年史才得以續(xù)寫。
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的精神與城市的特色風貌往往互為映襯。蘇州的粉墻黛瓦、小橋流水,讓人直觀地感受到“典雅、務實、內向、低調、簡奢”;杭州的錢江潮涌、平湖秋月讓人體會到弄潮精神與開放情懷。今天,不少城市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注入了文化內涵的城市精神,才會是豐滿而堅實的,對外才能樹立形象,對內方能凝聚人心。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能是對一座城市的最高評價,因為此中不僅有“錢塘自古繁華”的商業(yè)文明,更是“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當代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最快速度的城鎮(zhèn)化進程。時代的加速度,也催促著人們去更好地堅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護城市里的文化鄉(xiāng)愁。不讓城市的文脈中斷,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延續(xù)文脈 城市“歷史記憶” 濟南老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