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慈善捐助并非零和游戲
從卡內基、洛克菲勒到比爾·蓋茨、扎克伯格,美國富豪對慈善的慷慨近期成為國內熱議的話題。美國富豪為什么將捐助視為常態(tài)?為什么他們如此慷慨,卻從來沒聽說有人因為捐助而破產?
首要原因是,美國從幼兒到成人的社會化過程中,通過教育,提倡分享和捐贈。從幼兒園起,老師就會鼓勵學生向學校捐贈資金或物品,并會在每周一的學校集會上宣布捐贈者名單,捐贈多的就可得到獎勵。以捐贈為榮的意識在兒童時期就被強化而固定下來。
更重要的是,捐贈是美國富豪累積聲譽資本、信用資本的需要。在美國,做慈善不是捐款人吃虧,受助者得益的零和游戲。熱心慈善可以為富豪賺取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當商業(yè)人士通過捐贈引起社會關注和信任時,會累積更多的聲望,讓人感覺到此人有信用。這種公眾形象可以吸引更多客戶,得到更多投資。
三是稅收考慮。美國遺產稅覆蓋面很小,只有當遺產達到五百萬美元才會征收遺產稅。對富豪階層來說,這的確是個大問題。美國法律規(guī)定,如果父母要將遺產留給兒女,需要交50%的遺產稅,如果一代代傳下去,到第四代,上輩留的遺產基本就歸國家了。不過富豪階層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規(guī)避遺產稅,最普遍的方法是成立一個非盈利基金會接受捐贈,實現(xiàn)財產轉移。捐贈是免稅的,捐了還能有好的聲譽,增加自己作為個體的政治影響力。
依靠一套精密的制度設計,慈善在美國成了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今天的中國要建設和諧社會,樹立提倡捐贈,服務社會的價值規(guī)范,美國的慈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
要掃除一系列不利于市場經濟條件下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觀念、體制和機制障礙,實現(xiàn)慈善事業(yè)的法制化、精密化,令慈善變成一項公開透明,又有利可圖的好事。從稅收、政策等方面引導企業(yè)趨利避害,建立慈善信用體系,給樂于慈善的企業(yè)和個人以獎勵。
媒體要進行適度價值引導,維護社會公益。慈善不是施舍,不是對富豪的道德綁架,更不應借捐助行為炒作貧富差距,夸大社會對立,讓一些樂于慈善的企業(yè)和個人因為“怕出名”而畏懼慈善。企業(yè)也沒必要把慈善僅僅看做“捐錢”,可以創(chuàng)辦基金,建立圖書館和博物館,或者跟大學合作,專門針對某項對人類有益的科研項目進行投資。(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捐贈 扎克伯格 信用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