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77歲爹爹癡迷做風箏 戰(zhàn)機飛船皆成作品(圖)
原標題:77歲爹爹癡迷做風箏 戰(zhàn)機飛船皆成作品(圖)
馮康壽在展示自己制作的長達七米的老虎風箏,他說做這只風箏花了半個月時間。 記者 石禎專 實習生 肖曉晴 攝影報道
在尋常人眼里,風箏只是個尋常玩物,但在開福區(qū)下大垅77歲的馮康壽手里,風箏除了有無數(shù)特別的形狀與圖案,還是有生命和歷史意義的紀念。熟悉的朋友遠遠地瞥一眼,就能認出哪一只是馮爹爹做的。退休10余年來,馮康壽已做近百只風箏,最癡迷時甚至加班加點到凌晨,成了名符其實的“風箏控”。
在他手中,風箏也有時代感
徐徐展開成卷的風箏,有上書著“科學發(fā)展,和諧社會”首字母縮寫的扇子風箏、有模仿神舟飛船船體設計而成的風箏、有為慶祝國慶65周年的大燈籠風箏,以及殲10戰(zhàn)機、奧運、廣州亞運等等,幾乎每到國家的重要歷史時刻,馮爹爹就有一只與之相關的風箏作品。因為這些元素,馮爹爹的“馮氏”風箏讓風箏文化更添了時代感。
歷數(shù)馮爹爹的作品,除了那些紀念意義的,他最得意的還有一只飛天蜈蚣,不僅長度是所有作品里最長的,達到18米,并且從構思到成型足足花去了半個月時間。“搞得暈頭轉向的,晚上有時還加班,搞到次日凌晨3點鐘。”馮爹爹笑說,要把飛天蜈蚣放上天,至少還需兩個人來幫忙,因為蜈蚣的爪子太多,風一吹就全亂了。
馮爹爹放風箏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因為他的每只風箏上都有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所以一般只放300米線長左右的高度,太高了就看不清楚。
從頭開始,64歲學踩縫紉機
馮爹爹小時候就特別喜歡風箏,但家窮買不起,他就只能用舊報紙糊著玩兒。后來從部隊轉業(yè)退休后,這才終于有了自己的時間。于是,64歲的他從頭學起,如何做風箏。
“看看人家放風箏,覺得自己也可以,就開始做。”馮爹爹做風箏,完全是自己摸索出來的。他第一次做的是塑料飛機風箏,風一刮就壞,“后來我就看別人怎么做,但絕不照葫蘆畫瓢,人有我有,我有別人不一定有,我的風箏很有個人特點,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的。”
漸漸地他開始使用廣告布,不會踩縫紉機,他就從頭開始學。老伴是他的老師,因為有興趣作動力,他一學就會?,F(xiàn)在做一個風箏就能成功放飛一個,十多年間做了近百個風箏,其中一些送給了朋友。
風箏是伴兒,給多少錢也不賣
做風箏是一項費時耗力的工作,馮爹爹常常一個人跑到南邊的布市去挑選風箏布。他說布要款式好、樣子新,布薄、輕、密,飛起來嘩嘩響的才最好。風箏上的圖畫也是他一筆一畫勾勒。“做風箏不能怕麻煩,就像工作一樣不能毛毛躁躁。”馮爹爹做事認真而富有條理,一只7米長的老虎風箏放上天空,人們還能清楚地看見老虎身上的條紋,栩栩如生,馮老說,這只老虎風箏的條紋有兩面,光畫條紋就用了十幾天。
“買的風箏和自己動手做的風箏,飛上天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馮爹爹說,有很多人想花大錢買下他的風箏,但這些風箏就是自己的伴兒,無論別人出多少錢,他都不賣。馮爹爹說,很多人不理解他對風箏的癡迷,但他認為,風箏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值得玩耍,也值得傳承。(記者 卜勁文 實習生 潘怡)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風箏 77歲爹爹癡迷做風箏